“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职工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   工匠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2025年大国工匠评选结果,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共有13名员工入选,获评数量位居各单位之首。公司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聚焦服务国之所需,坚持用心育匠;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匠能;聚焦平台载体建设,坚定向新而行;聚焦弘扬工匠精神,促进匠才辈出。 张黎明(中)和工作室成员研发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   点亮万家的“蓝领工匠”张黎明、创新筑梦的变电技术尖兵李征、毫秒之间精益创新的张霁明……目前,公司拥有大国工匠16人、省级工匠311人、电力工匠5000人、高级技师及以上技能人才15万人,一批批工匠人才长期坚守电力生产一线,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夯实了“国之重器”的深厚底蕴,彰显了匠心筑梦的责任担当。 建机制搭平台 用心育匠   大国工匠是怎样炼成的?   “精神传承、企业托举”是李敏的体会。2011年,他入职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他的师傅是“大国工匠”王进——±660千伏带电作业第一人。特高压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输电技术,背后是“毫米级误差即风险”的严苛要求。随着山东特高压电网规模不断扩大,李敏投入到以无人机巡检保障电网安全这一崭新课题中。依托“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短短几年,他和团队完成了无人机巡检从手动操控到机巢协同的突破。 李敏在实训基地测试“输电无人机验电和挂拆接地线装置”新作业工法。   为工匠人才成长搭平台、架梯子,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优化“选人、育人、用人”机制,创新重点项目“赛马制”、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容错纠错制,依托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育才平台,搭建了333个创新工作室。近年来,该公司涌现出王进、冯新岩、李敏三名“大国工匠”,持续释放人才创新澎湃动能,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是大国工匠成长的沃土。在顶层设计上,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将大国工匠、高素质职工培养纳入党管人才总体部署,建立党组织领导、工会牵头、业务部门支撑、职工广泛参与的铸匠体系,让工匠有成长沃土、有出彩舞台、有创新动力、有荣光地位。 王月鹏(中)在创新工作室向徒弟讲解带电作业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公司落实改革部署,建立产业工人职业发展体系,健全人才发展四条通道,深入实施“三大工程”,优化科研布局,推动重大科研创新向职工技术创新赋能。   在新疆,超特高压线路材料要经受比内地更复杂的工况。面对这一难题,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高级专家何成在2024年作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卸下行政职务,重回实验室。 何成前往750千伏达吐一线安装引流线风振监测装置。   “我想更专注地钻研技术、开展科研工作。”何成说。国网新疆电力设立高端人才储备库,进行“一人一档一册”定制化培养,并依托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予科研人员全方位支持。2024年,何成团队创新提出面向沙戈荒大规模清洁能源送出的输电线路安全可靠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提高了新能源安全送出水平。   不仅为人才成长搭舞台,更要打通成果转化通道。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集中规划职工技术创新、“五小”成果等项目资源,推动创新项目落地孵化。国网宁波鄞州区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自动化运维班班长张霁明团队研发“基于智能物联网的分布式新能源聚合优化与区域自治成套装置”,目前已接入2座10千伏分布式光伏电站、12座380伏分布式光伏电站、1座10兆瓦容量的10千伏储能站,创新成果走向生产现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张霁明(左)在自动化机房与徒弟徐定康沟通交流。   公司构建全链条全周期服务创新模式,建立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电商化交易机制,两年来交易金额突破30亿元,让职工创新成果加速转变为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 服务国之所需 激发匠能   能源保障和安全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公司服务国之所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 陶留海(右一)带队检查1000千伏特高压长南线铁塔情况。   偏毫厘不敢安,29米长的直流穿墙套管安装倾斜角度误差控制在0.1度,106吨重的平波电抗器安装误差不超过2毫米,直流主通流回路接触电阻控制在8微欧以下……作为±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工程电气A包的项目经理,安徽送变电公司特高压工程项目经理王开库带领团队精益求精,形成了多项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技术标准,保障了工程顺利投运。从事电网建设27年,王开库说:“电网建设是一辈子的光明事业。我会继续秉持匠心,当好特高压建设的大国工匠。” 王开库在±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进行设备安装工作。   目前,公司累计建成“22交20直”42项特高压输电工程。广大员工常年奔波在电网建设现场、供电保障一线,历经淬炼、成长成才,成为电网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障。 朱劲雷讲解“电猫”工作原理及方法。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快速迭代,迫切需要将传统工匠精神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   数据,是谢邦鹏的专长和行动准则。从在上海张江科学城建设公司系统首个能源服务中心到负责国网浦东供电公司数字化转型工作,谢邦鹏一直与数据打交道。2023年1月,他牵头成立数字化转型与协同创新中心,以数据推动一线效率提升、电网转型升级。一次,团队成员提出“结合虚拟电厂促进清洁能源利用”的设想,他召集相关专业组成攻关团队,应用大数据等技术联合攻关。2024年6月6日,国内首次基于动态电力碳排放因子的低碳虚拟电厂精准响应在临港新片区成功实施,60家企业参与,为清洁能源消纳开辟新路径。 谢邦鹏(右二)与班组成员在现场测试超声波局放。   小到一枚螺丝钉的安装、一根电缆的打磨、一条数据的处理,大到特高压关键设备等“大国重器”的锻造,无不诠释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一代代电网员工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在能源转型升级中攻坚克难,在战新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中开拓进取,以精湛技艺和创新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弘扬工匠精神 匠才辈出   9月10日,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运检室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在创新工作室与团队成员开展头脑风暴,讨论针对狭小空间的伞形移动共享充电桩,解决老小区“充电难”。   2011年,张黎明创新工作室成立。如今,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创新“孵化器”,累计开展技术革新500余项,获国家专利200多项。“现在成员有近200人,平均年龄不满35岁。师傅经常带着我们头脑风暴,有了想法就陪我们反复试验,用一个个创新办法解决现实难题。”张黎明的徒弟翟世雄说。 周红亮对秦岭山区输电线路进行检修。   工匠精神体现着劳动者尽善尽美的追求和坚守,蕴含着执着、敬业等可贵品质。公司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奋斗者为本,发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作用,为工匠传承技能、传承精神搭建平台、提供舞台,营造尊重劳模、爱护劳模的良好氛围,促进匠才辈出。老师傅发挥榜样作用,青年人迸发创新热情,匠心技艺的传帮带加快了电网技术的创新突破,更为产业储备了后续人才,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李征(左二)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测试创新成果。   工匠的卓越,源于其千锤百炼的专业技能。加大工匠技法推广应用力度,是公司用好大国工匠宝贵财富的举措之一。 何光华(中)带领团队成员开展电缆接头绕包机器人创新攻关。   国网江苏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与团队成员创新提出的磁吸式可调快夹件操作方法,实现带电修复受损电缆,该工法经2次技术迭代已在公司推广,经济效益显著;国网北京昌平供电公司配网不停电作业室班长王月鹏推动3项技术规范立项,参与编写5部专业书籍,为新人提供“入门指南”、为同行提供解题参考;国网重庆电科院首席信息安全督查专家韩世海攻克了99%的勒索病毒修复难题,给电力系统网络安全装上了“金钟罩”,相关技术也应用于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等重大保电任务中。 韩世海(右一)依托国网首席专家工作室平台为团队成员授课。   在毫厘之间精益求精,以匠心铸就“国之重器”,一代代电网工匠的奋斗足迹,烙印在国家发展的脉络中。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电网工匠们以匠心守护电网安全,以创新助力能源转型,在电力保供、科技创新、供电服务等关键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