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位于浙江舟山的“国蛟一号”北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海缆段施工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作为海岛间能源输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海缆敷设不同于以往,在全国首次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作业。这样的作业方式优势在哪儿?这条海缆建成投用后,又会带来怎样的利好呢?此刻,总台记者于晨就在浙江舟山的施工现场。 “于晨你好,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场的情况。” 总台记者 于晨:“好的,晓宁。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在浙江舟山‘国蛟一号’北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施工现场。大家看到我身后的这个大家伙就是建缆1号海缆施工船,它的身影其实在浙江很多海上作业的大的工程当中都有出现。此刻,它正在和牵引设备打配合,将最后的一段海缆进行牵引登陆。我们这次的海缆敷设,它的区位在哪呢?我们来看这张图,这次海缆西起舟山普陀区的东港,然后沿着海上的路,一直来到了东边的舟山朱家尖岛,全长达到了2.65千米,它其实是两条海缆,相当于是两回路。那么在一条海缆进行检修的时候,另外一条海缆就可以作业。如果说有必要,两条海缆都可以同时进行供电。 其实在我们直播开始前,第一条海缆就已经是登陆成功了,现在第二条海缆正在进行全力的冲刺。为什么速度这么快呢?其实这就得益于现在全流程的机械化作业的模式了。我们说除了海缆的施工船,还有埋设犁等等的常规设备之外,现在最重要也是最大的改进环节,就是在我们的登陆环节了。 有什么样的一些改变呢?我们也是准备了两张图,给大家作一个直观的展示。来,我们先看这张图,像以往传统的登陆方式,其实我们需要在海塘上开一个海缆渠,然后10到20位的工人通过拖拽的方式,将海缆通过海缆渠拖拽到指定的位置,然后作业完成之后,再将这个海缆渠进行一个拆除,再恢复海塘,其实费时费力又破坏我们的环境。而现在定向钻技术代替了传统的人工方式,在海底首先进行一个海底隧道的开挖,然后我们的牵引设备就会将海缆通过海底隧道牵引到我们指定的位置。原来6个小时的作业时间缩短到了现在的1个小时,整个效率提升了83%,也节省了近20%的费用,可以说效率是大大地提升了。 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两条新的海缆呢?原来这个岛上就已经有两条海缆、两条架空线路了,因为朱家尖岛是舟山的第五大海岛,同时也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这两年游客量也是不断地增长,同时还有很多大型的项目在这落地。据舟山电力的数据,在2023年的夏季,也是用电负荷最大的时候,这里的用电量同比增长了14.43%,所以说建两条新的海缆可以说是迫在眉睫了。 这次施工过程当中,除了在登陆环节,还有其他环节运用了全流程的新的技术之外,其实在电缆接头的方面,也是有了一些新的改造。比如说我现在来到的这个蓝色的棚子这个地方,它就是我们电缆接头制作的一个无尘的环境,以往是没有的,以前都是在户外进行。我们这些全副武装的电力工人,其实就像电力医生一样,就像老中医对我们登陆的海缆进行一个“望闻问切”,他要检查电缆的完整性,然后再会将这个海底的电缆和陆地的电缆进行一个连接,这也是并网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 我们了解到,整个工程将于今年的6月份完成施工,投入运营之后,朱家尖岛的供电能力将比以往提升一倍,将持续不断地保障舟山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将为海上电缆的施工提供最新的技术方案和借鉴的意义。好的主持人,我这里的情况就是这样,时间交还给北京演播室。”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