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线创新创效1丨实践出真知

发布日期: 2024-02-23

    “实践出真知。你作出了贡献,也作出了创新示范。”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仔细观看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智慧车联网平台、智慧电网等创新成果,听取了带电作业机器人主创人、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的汇报。在了解到他虽然只有中专学历,但坚持终身学习,成为“时代楷模”“改革先锋”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他这样评价,并对在场的企业研发人员提出了殷切嘱托。

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从“挥汗如雨”到“如臂使指”

  “总书记勉励我们心无旁骛投入创新事业中。”张黎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激动不已,“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我要时刻牢记,创新攻关不停歇。”

  在张黎明创新成果中,既有“急修专用工具箱”“孪生卡”“绝缘操作杆”“可摘取式低压刀闸”等接地气的创新成果,更有高精尖的人工智能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张黎明创新研发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基层遇到的困难,为一线职工减负、赋能。

  创新来源于实践,更源自责任。2016年7月的一天,张黎明骑着自行车巡线,看到带电班的同事穿着厚重的绝缘服,戴着笨重的绝缘手套进行带电搭火作业,汗水顺着脸颊一直往下淌。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心研制一种能够代替人工作业的智能装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努力,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钢铁侠”诞生了。第一代机器人可以在实验室完成带电作业功能。紧接着,张黎明和同事们又朝着带电作业机器人现场实用化发起了冲锋。

张黎明带领团队研发人工智能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

  张黎明带领团队围绕生产实践需要,聚焦安全可靠便捷,不断开展技术攻关。从第一代到第四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实现了从理念到现实的突破、从一般设计到精致研发的升级,他们不舍昼夜、苦心钻研,连续攻克了绝缘电磁干扰、通信影响等技术难题。查资料、读期刊、跑厂家、做试验……在上千个日夜里,张黎明向书本学、向厂家学、向院校学、向同行学,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克服了一个个难题,终于实现了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的系列化研发和产业化推广。相比于2019年的第二代机器人,第四代机器人体积缩小了三分之二、重量减轻了三分之一,功能更加优化,使用更加便捷。

  “智能识别、轨迹控制都是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黎明师傅带头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员,翻阅了上百本资料,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张黎明的徒弟王立国说。

  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配网抢修中的运用、探索实践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中的创新应用、思考能源互联网建设运营新模式……随着研究的深入,张黎明的点子更多、创新劲头更足了。张黎明和创新团队持续攻关,攻克了精准定位、自主规划、智能控制、安全防护等关键核心技术,让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代替人工从事10千伏带电作业,精度达到毫米级,更好地保障带电作业人员安全。

  目前,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已实现产业化,并在天津、山东、浙江等20余个省(直辖市)推广应用,代替人工作业超过6.2万次,保障了12万人次的人身安全,实现了实用化、产业化。创新团队编制的《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导则》成功立项并正式发布,成为配网带电作业领域首个IEEE国际标准。

移动共享充电桩——从“一桩难求”到“移动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张黎明找到了创新的方向——只要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安全水平,就是他创新的方向;只要是为人民服务的课题,就是他攻关的方向。

  张黎明常说:“创新要‘不怕小’,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就是创新;创新还要‘不怕大’,要敢想敢干、不怕失败,这才是新时代产业工人应该有的样子。”在这样朴实无华的心态下,张黎明摸到了干好工作的门道,也走上了一条矢志创新的大道。

张黎明为新能源汽车车主讲解移动共享充电桩使用方法。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张黎明带头走好群众路线,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老小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存在油车占位、电车短充长停等问题。他联合创新团队研发制造一款一对多的“移动共享充电桩”。“与传统新能源汽车采用‘一对一’固定充电桩充电方式不同,我们的新成果是将充电桩由私人化转变为共享化,从固定式转化为移动式。充电桩的覆盖范围扩大了,一个桩可以覆盖6个车位。”张黎明说。截至目前,移动共享充电桩已在天津市滨海新区18个小区安装了20台,切实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张黎明团队研发的充电机器人创新成果集中应用于天津滨海于家堡电动汽车智慧综合充电示范站。于家堡示范站充分借鉴了天津津门湖新能源车综合服务中心高速直流、低碳运营等新技术,创新车网云端互动、智能挪车等应用场景,打造“充电网、车联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智慧充电网,构建生态、节能、智慧、人文相融合的运营服务体系。该站启用“自动充电+自动驾驶”服务模式,自动挪车机器人搭配“黎明牌”自动充电机器人,代替车主驾驶车辆往返充电站入口与充电车位,实现“一站式”全自动服务。自动送电机器人可移动至指定位置,提供应急保电、充电救援等服务,延伸充电服务半径,扩大充电服务群体。

  近年来,国网天津电力持续推进天津地区智慧车联网建设,先后投运津门湖、武清、于家堡等创新示范站,累计建设运营充电站1675座、充电桩1.2余台,形成城市核心区0.9千米、市区3千米、郊区5千米的“0.9、3、5”充电服务圈,在重点领域实现公交充电全覆盖、过境高速充电全覆盖、4A级及以上景区充电全覆盖,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从“智慧小镇”到“数智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我们国家再往前发展也要靠自主创新”“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中国的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

  隆冬时节,中新天津生态城甘露溪公园依然绿意盎然,一座充满未来气息、科技含量十足的零能耗智慧建筑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张黎明和他的创新团队来到这里,对零能耗建筑运行系统管理平台深化运用提出创新建议,进一步丰富智能、舒适、节能、个性、夜间等应用场景,充分满足各类用户的用能需求。

天津滨海惠风溪智慧能源小镇夜景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智慧电网建设为张黎明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张黎明带领创新团队把惠风溪智慧能源小镇作为智慧电网创新研发的“大本营”,将绿色能源与智慧能源小镇公建进行了深度融合,深化小镇公建新能源使用体验,展示了可再生能源清洁低碳用能新模式。小镇用户类型齐全,既涵盖工商业用户,也涵盖政府和居民用户;融入基础设施广泛,全面融入供电、供水、供气、供热、交通、通信、绿化、文化和体育等城市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丰富,是涵盖电气冷热多能源、源网荷储多环节、生产生活多场景智慧能源应用和服务的城镇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

  张黎明及其创新团队把智慧能源小镇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天津滨海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研发建设“生态宜居智慧能源服务、智慧港口绿色能源供应、园区高可靠能源保障、多产业高效能源利用”四大典型能源发展业态,形成整体示范效应,引领天津能源互联网建设。

  从滨海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到电力“双碳”先行示范区,从全国首个零能耗智慧建筑到全国首个政府授权的电力双碳中心,处处留下了张黎明创新团队的足迹。国网天津电力以“时代楷模”张黎明为榜样,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党组要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建成首批综合能源服务中心、城市能源大数据中心、智慧能源小镇等一批示范工程,以“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的实绩实效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切实做到“两个维护”。

  张黎明表示,作为一线产业工人,他将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积极投身以数智化坚强电网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火热实践,立足岗位、创新创效,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