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在凉山州会理市绿陶文化产业园,随着暑期到来,产业园研学体验中心迎来了制陶高峰期,电窑炉也开启了“不休息”工作状态。“多亏你们经常来帮我们排查线路设备,电窑的温度才能保持稳定,绿陶的成品率提高了不少……”陶瓷工作室内,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凉山会理)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马湖、张琪正在帮助会理绿陶文化产业园负责人韩春寅检查配电设备运行情况,确保设备安全可靠供电。 “胎体白又细,绿釉美如玉。”会理绿陶,被央视誉为“中国最后的绿陶”。2009年,会理绿釉陶瓷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随着绿陶产业的发展,电窑凭借精准控温、高效节能优势成为行业首选,但绿陶的窑变仍然不可控。2011年起,绿陶制作工具也从传统的手工辘辘车变为电动拉坯车,从手工揉泥踩泥变为真空练泥机,从柴窑煤窑变为先进的电窑。国网凉山供电公司通过电能替代推广,助力绿陶企业完成了“柴改电”“煤改电”升级。 “我们新增了3台电窑炉,烧制效率提升了一倍,能耗降低了30%,成品率从30%跃升至60%左右……”韩春寅介绍。这一转变不仅实现了零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更让绿陶产品以更精致的工艺走向国际市场,远销美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绿陶文化产业园不断扩建,用电负荷随之增长。2022年起,凉山公司针对产业园的用电需求,制定专项供电方案,把用电负荷从50千瓦扩容到145千瓦,全力满足绿陶生产用电需求。通过定期走访绿陶产业园,开展“用电体检”专项行动,及时消除各类潜在用电安全隐患。此外,该公司还推出“非遗电力套餐”,为绿陶文化产业园提供从设备选型到能效优化的全流程指导,并针对绿陶制作中拉坯机、电窑、真空练泥机等关键设备,定制化配置双回路供电,确保生产过程“零”中断。 “绿陶文化产业园是生产、研学、旅游为一体的国家AAA级景区。增容以后,每年接待陶艺体验的游客6000人次,营业收入增长了20%。”韩春寅说。2024年,提档升级的绿陶文化产业园拓展文旅融合发展,涵盖绿陶生产制作、非遗体验、博物馆参观、民宿茶坊、餐饮等项目,围绕绿陶多元化发展产业园全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 如今,绿陶文化产业园已形成集绿陶博物馆、绿陶文化体验基地、艺术家创作基地、生产性保护传习基地四大功能的综合性艺术产业园区。“园区的绿陶研学体验中心正在提档升级,我们也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为确保扩建后用电稳定,供电公司量身定制了用电方案,进行设备增容。通过绿陶这一标志性产业,为会理文旅市场发展不断添砖加瓦。”韩春寅说。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