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结果显示,2021年四川省生态系统固碳量为0.64亿吨,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云南和内蒙古自治区。”11月14日,国网四川电科院碳中和研究团队就基于碳卫星的生态系统固量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四川省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是支撑实现全国“双碳”目标的战略要地,而碳监测是支撑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具有统一性好、覆盖面广等优点,利用碳卫星技术便于快速掌握区域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情况。自2021年以来,电科院率先启用碳卫星监测手段,开展区域碳浓度分布监测与固碳能力测算技术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反复清理、模型的不断验证,构建起“星眼看碳”监测体系,有效服务于区域“双碳”路径制定。 据了解,碳卫星可以实现二氧化碳浓度的直接观测,但是原始碳浓度数据的时空分辨率较低,不同地表及气象条件也会对卫星监测碳浓度准确性产生影响。电科院通过汇聚多颗碳卫星观测数据,融合海拔、温度、气压、风场等环境数据,构建碳浓度数据高分辨率时空分布重构模型,最终计算可得区域1公里网格每日碳浓度数据,实现碳浓度分布监测从“模糊”变“清晰”,并通过构建月际、年际浓度变化率精准感知碳浓度变化趋势。 同时,考虑到生态系统固碳是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准确掌握区域碳汇能力(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情况也至关重要。电科院利用基于卫星的植物生产力等数据,融合降水量和温度等气象数据,构建碳汇能力测算模型,计算得到区域年度500米网格碳汇强度数据,并结合省市两级的人口、经济、地理面积及植被覆盖类型等数据,构建人均碳汇量、单位GDP碳汇量等8大碳汇关键监测指标,实现对区域碳汇情况的监测分析与趋势研判。 目前,“星眼看碳”监测体系已成功上线应用于四川省能源大数据中心与省级碳排放监测服务平台,其监测结果可有效支撑清洁能源减碳成效评估、及时掌握区域碳排放与吸收变化趋势,为政府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碳排放核算与交易等提供数据依据。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