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3100米海拔禁区——这是2017年邱中华带领团队创下的全国特高压带电作业纪录。从500千伏到±800千伏再到1000千伏,邱中华坚守超高压、特高压一线15载,他主导优化带电作业流程,革新关键装备,不仅填补5项行业技术空白,更手握33项国家专利,为我国带电作业技术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驱动作业效率飞跃。 如今的邱中华收获荣誉众多——他是“最美国网人”、国网楷模,是全国带电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是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更是全国劳动模范。不过,他日常工作的岗位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分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作业班副班长。 在邱中华眼中,超高压与特高压电网的世界里,每一次检修都是与光明对话、与挑战博弈。作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劳动者的典型代表,邱中华在四川崇山峻岭之间,维护着全国规模最大、运行最复杂的省级超高压、特高压枢纽电网,护航西部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送出。 挑战极限,勇破“恐高”枷锁 邱中华2010年大学毕业后,就毅然投身超高压与特高压电网检修工作。然而,当他从湖北来到四川,面对连绵不绝的山脉和高耸入云的输电铁塔,内心充满了不安。“我有严重恐高症,两层没有栏杆的楼梯都让我望而却步,而工作性质却要求频繁攀爬远超心理预期的铁塔。”谈及刚工作时的状态,邱中华语气中透露出一丝羞赧。 在新员工培训时,邱中华得知恐高可以选择从事运维工作,但他为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和心中那份对工作的执着,毅然选择挑战自我。“如果因为恐高而只能从事运维工作,那就从一开始限制了自己。但如果能够克服恐高,进入检修领域,那么工作范围就会更广,能发挥的作用可能也更大。”邱中华解释。 此后,他每天在训练铁塔旁的旋转楼梯上进行高空适应训练,从10米到15米,再到30米,一步一攀援,克服内心的恐惧。但当第一次开始爬塔训练时,仅仅二三十米高的110千伏铁塔就让他双腿颤抖,甚至误以为铁塔在摇晃是发生了地震。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他紧抓塔梯,慢慢坚持。经过三四个月的艰苦训练,他终于克服了恐高,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开了大门。 “四川高原地区作业环境充满挑战。”邱中华直言,高原的寒冷、缺氧、空气稀薄,让每一次作业都如同在与生命赛跑。天气变化无常,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就可能让精心准备的作业被迫中断。“在一次检修任务中,我和同事们在布拖县守了四五天,好不容易等到看似合适的天气上山,却在途中遭遇大雨,淋湿了所有工具,不得不无功而返,这让大家感到十分沮丧。” 邱中华和他的团队从未放弃,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一次次在恶劣环境中坚守,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默默付出。在电网运行中,一旦某个环节需要进行调整,即便只是微小的变动,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受到影响。 “我们团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经历中有一件往事特别令人印象深刻。”邱中华告诉记者,那是在2017年,团队进行了全国首次在3100米高海拔环境下开展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团队从2013年就开始为这项高海拔带电作业进行技术储备,准备了相当长的时间。那时,团队不仅要负责保障四川电网的稳定运行和四川人民的用电需求,还承担着西南能源基地清洁能源外送的重要战略任务,需要将电力输送到华东、华中等地。 邱中华介绍,当时,锦屏—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输电线路,承担着将电力输送至华东地区苏州、上海等重要城市的任务。在春节前夕,这条线路出现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仅仅是一个螺栓发生了松动。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电网系统来说,哪怕是这样一个细微的缺陷,也可能演变成严重的事故,导致线路在春节这一关键时段中断供电,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行业内尚无适用于高海拔带电作业的相关标准可供遵循,国内也缺乏在类似条件下进行大规模带电作业的先例可供参考。在高原,80万伏的电压是家用220伏电压的3600多倍,足以让直径4厘米的铜棒瞬间熔断爆炸,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环境,会让所有的安全防护装备变得更加“脆弱”。“尽管困难重重,团队内部经过反复权衡、咨询了多位专家意见,并进行了详尽的技术论证,最终达成共识:迎难而上,我们有能力完成这次高海拔带电作业。”邱中华说。 当邱中华和同事们抵达现场准备开始作业时,一个严峻的挑战摆在了面前:放电距离的问题。根据常规情况,进行等电位操作的安全距离为0.5米。但高海拔地区的特殊环境会显著改变空气的绝缘性能,在持续放电环境下,根本无法进行正常操作。“为了能够完成挂接任务,我们不得不采取了非常规且略显笨拙的方法——跳起来努力将工具向上够,才能勉强挂到预定的位置上。此次成功作业让国网四川电力一举刷新了高海拔地区特高压直流线路带电作业的世界纪录。” 创新驱动,引领技术革新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邱中华不再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带电作业更安全、更高效。他的目光聚焦在带电作业的方式和工器具上,开启了创新之路。 以往,高压带电作业进电场的方式如“跨二短三法”、攀爬绝缘软梯等,不仅耗时费力,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一次偶然的机会,邱中华了解到登山使用的特种救援装备,从中获得灵感。他与同事们一头扎进研发工作中,从机械原理分析、受力理论研究,到3D建模画图、附件加工定制,加班加点,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2015年,无人机配合电动升降装置成功投入使用,让带电作业从“爬楼梯”变为“坐电梯”,作业效率大幅提升,安全性也得到了有力保障。 针对四川输电线路沿线山川峡谷多的特点,邱中华又大胆设想利用直升机吊载人员进出电场。2021年10月,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筹备和模拟训练,他带领团队乘坐直升机下方悬挂的吊篮,与±800千伏锦苏线达成等电位,顺利完成受损间隔棒缺陷消除作业。2022年7月17日,他们再次采用直升机绞车吊椅法,快速消除了500千伏姜资一线光缆断股缺陷,开创了国网四川电力利用直升机开展500千伏线路带电作业的先河。 在工器具创新方面,邱中华和团队同样成果丰硕。他们发明了23件带电作业工器具,获得33项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更保障了作业人员的安全,还荣获了第47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金奖和中国电力创新奖一等奖等众多荣誉。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相关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正在开展的高海拔带电作业技术攻关项目,相关的实验研究正在进行中。”邱中华透露,“与此同时,我们还在探索另一个方向,即研发多维度机械臂机器人。当前国家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势头良好,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时代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因此,我们希望能顺应趋势,进行一些探索,为工作提供支持。目前,我们已经找到了合作单位,来协助我们进行研究,从而减轻人员的负担和风险。 匠心传承,凝聚团队力量 “在我们的工作中,没有任何一项是一个人完成的。”邱中华深知团队力量。在年轻同事眼中,他不仅是优秀的班组长,更是一位倾囊相授的好老师。 他乐于分享自己的创新经历与工作经验,定期组织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探讨。在2023年成都大运会保电期间,邱中华精心制订检修和培训计划,结合工种特性提炼出带电作业“七步法”标准化作业流程。在保障大运会场馆可靠供电的同时,快速提升了青年员工的技术水平。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进取创新、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传递给每一位年轻员工。 邱中华带领团队通过定期的“头脑风暴”,不断激发新思路,更新“创意点子库”。他们成功攻克了高海拔特高压带电作业技术难关,并先后研发出“新型特高压绝缘子串转移装置”“自封门式专用挂架”等专用工具,有效解决了特高压线路带电检修中的诸多难题。 在邱中华的带领下,班组成员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涌现出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已有高级技师5名、高级工程师7名。班组也获得了四川省青年文明号、国家电网公司工人先锋号等荣誉,成为了一支团结协作、技术精湛的优秀团队。截至目前,邱中华带领团队累计开展带电作业1600余次,多供电量16亿度,间接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 邱中华,这位云端上的光明守护者,用无畏的勇气挑战极限,以创新的智慧突破困境,靠无私的匠心传承力量。在超高压与特高压电网的广阔天地间,他将继续带领团队,守护万家灯火,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