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靓”和美乡村 暖心服务到家

发布日期: 2025-05-13

 

渡水上岛 服务到家

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巴汝供电服务站成立于2016年8月,主要负责凉山州西昌市巴汝镇、马鞍山乡的14个村3100余名村民用电安全。服务站所管辖区域位于地势险峻的群山中,这里平均海拔2300米,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老鹰搭窝的地方”。

5月8日,巴汝供电服务站员工需要前往沿江村,为村民检查家中用电。沿江村坐落在西昌市西南部的雅砻江畔,山水相间,草木环绕,江面波光粼粼,一派怡然之景。每次从服务站前往沿江村,沈莫达、熊涛要先在盘山公路驾驶一个半小时,然后再到江边码头等待渡船。

曾经沿江村的交通十分闭塞,物资运输极其困难,村里共有260余人,其中21户136人均被列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村里只能依靠太阳能光伏用电,每当夜幕降临、光伏电逐渐耗尽时,整个村庄便被黑暗笼罩,村民的生活用电无法得到保障。

2018年,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启动巴汝镇沿江村入户用电工程。凉山公司将10千伏巴干线跨过雅砻江把电接到沿江村,新建了1.2公里的10千伏沿江支线、2公里的0.4千伏线路,并安装了2台100千伏安变压器,在崇山峻岭间架起一座又一座电力桥梁,让夜幕之下的江边乡村灯火通明。

1.jpg

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巴汝供电服务站员工前往巴汝镇沿江村开展上门服务,该村位于雅砻江对岸,从服务站出发,经过1个半小时盘山公路的路程后,还需要乘船渡江。(曹颀)

2.jpg

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巴汝供电服务站员工乘船行驶在雅砻江上。(龙永俊)

3.jpg

渡江的船不是随时都有,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巴汝供电服务站员工下了船还要走三四十分钟山路才能到沿江村。(王鷞)

4.jpg

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巴汝供电服务站员工乘船前往巴汝镇沿江村时突遇大雨。(龙永俊)

5.jpg

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巴汝供电服务站员工乘坐的船只缓缓靠岸。(吕欢)

6.png

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巴汝供电服务站员工在巴汝镇沿江村为用户开展安全用电检查。(杨东川)

7.jpg

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巴汝供电服务站员工在巴汝镇沿江村向用户了解用电情况。(曹颀)

8.jpg

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巴汝供电服务站员工到巴汝镇沿江村开展走访服务。(张会容)

9.jpg

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巴汝供电服务站员工指导巴汝镇沿江村用户在“网上国网”APP办理用电业务。(张会容)

情满“一碗水”

20多年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棉桠镇一碗水村五六十户村民的生活生产都得依赖村子南侧的一口小池子。用水高峰期时,池子底部的蓄水只有一碗的量,“一碗水”的地名由此而来。

2016年1月,国网凉山盐源县供电公司员工张大海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以务实举措激活乡村发展引擎。

针对缺水难题,张大海牵头新建335口水窖、20口钢化水窖,彻底解决1400余亩农田灌溉及全村生活用水问题;推动电网升级改造项目落地,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如今,全村花椒种植达10000余亩、苹果2000余亩、烤烟2000余亩,特色农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教育帮扶方面,8年来,张大海通过实施“双扶两助”项目,走访高考学生家庭,细致了解其生活及学习情况,助力291名学生顺利考入大学。

从基础建设到产业培育,从教育扶持到民生保障,张大海用8年时光带领村民改写贫困面貌,让曾经的落后山村蜕变为产业兴、教育强、生活美的活力新村,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A.jpg

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凉山盐源)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在盐源县棉桠镇一碗水村电力爱心超市开展一季度防山火积分兑换。(王红鑫)

B.jpg

国网凉山供电公司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张大海,详细询问前来电力爱心超市兑换积分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苟华彬)

C.jpg

国网凉山供电公司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张大海向村民了解春耕情况。(廖庭艳)

D.jpg

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凉山盐源)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在盐源县棉桠镇一碗水村七组为村民春耕春灌开展安全用电检查。(邓璧薇)

E.jpg

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凉山盐源)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在盐源县棉桠镇一碗水村光伏发电场开展巡视维护工作。(邓璧薇)

F.jpg

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凉山盐源)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为村民检修太阳能热水器。(苟华彬)

G.jpg

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凉山)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在喜德县光伏产业园巡视检查光伏设备。(沙翔)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