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春天的攀西高原仍寒风凛冽,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普提500千伏变电站主控保护室内,国网四川送变电公司调试项目经理谌鸿强正伏身于保护屏柜前。他今天的任务是完成500千伏金普一、二线保护屏柜搬迁及改造调试工作。 作为攀西电网优化改造工程的现场之一——普提500千伏变电站,这座投运27年的老站正经历着又一次“焕新手术”。 自2014年加入送变电行业以来,谌鸿强始终以严谨细致的专业态度扎根电网工程调试一线,先后参与过500千伏波密变电站、±800千伏布拖换流站等电网工程的调试任务。目前,作为攀西电网优化工程建设核心成员,谌鸿强担任普提500千伏变电站调试项目经理,带领团队以“毫米级精度”为老站焕新保驾护航。 问诊老站:解码27年的电网脉络 4月11日早8时,普提站主控保护室内,一道手电筒的光束在屏柜缝隙间游移。 谌鸿强,这位已经工作11年,担任过5年项目经理的90后青年正半跪在电缆沟旁,指尖轻触眼前泛黄的线缆,对徒弟低声道:“这是1998年二滩电站送出工程投运后,经历多次改造的回路,情况十分复杂,务必仔细对待。”他用包裹着绝缘胶布的螺丝刀精准旋紧了屏柜里最后一颗螺丝。这是攀西电网优化工程第五阶段启动的第53天,金普一、二线保护屏柜的搬迁工作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对投运27年的老站改造,就像给古董‘动手术’,每根线是什么作用、对应哪个回路,必须像齿轮咬合般精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错误。”谌鸿强说道。面对这座历经6次改造、图纸缺失的老站,他结合10余年100余次各类站点现场踏勘的经验,提出了“诊疗手段”——提前两周驻站,结合新老图纸,逐屏标注1000余根线缆走向;与设计单位反复核验,结合上世纪90年代的原始图纸,和现场线缆、设备实际情况,编制200余页施工方案;与作业团队反复沟通,编制设备标准化作业卡,连每颗螺丝的扭矩值都精确标注,确保操作安全流畅。 截至4月18日,谌鸿强团队完成了金普一、二线保护单体调试、传动试验和与主站的联调工作,攀西电网优化5.2阶段进度达到70%,为投运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原攻坚:屏柜后的匠心传承 “拆电流回路二次线前必须用钳表测试无电流。”4月11日14时许,工作负责人蒲云龙正在对照图纸和拆线卡拆线,谌鸿强像往常一样提醒着徒弟。在完成这面保护屏柜搬迁接线后,师徒二人便开始逐条分析回路逻辑,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试验参数——这是调试班组的必修课。随着攀西优化工程进程的推进,徒弟蒲云龙的蜕变显而易见。 “技术要扎根,更得生长。”这是谌鸿强不断重复的一句话。 回想去年冬天,一场暴雪封路导致谌鸿强无法到达现场,他便通过视频远程指导蒲云龙完成紧急调试。蒲云龙裹着军大衣,蜷在屏柜后,一边听指令一边操作万用表,在极寒的环境中连续工作8小时,最终调试完成2台设备。“那晚谌经理的指令比图纸还准,他说‘二次保护是为一次设备服务的’,这句话我刻在脑子里。”蒲云龙说。 18时,师徒二人完成了当日的工作。蒲云龙站在谌鸿强身侧对着屏柜进行复盘,师徒二人的影子与27年前建设者的足迹,在老站的灯光下悄然重叠。 如今,包括蒲云龙在内的两名徒弟已独立完成8次大型调试工作,参与编制技术方案10余份。5年时间,蒲云龙在师父谌鸿强的带领指导下,一步步蜕变成为一名技术骨干。 暗夜坚守:万家灯火背后的守护力量 当晚8时的继电保护小室里,谌鸿强的手机突然震动,是妻子发来的一张照片。照片里,6岁的女儿用蜡笔涂出一个方方正正盒子,发着光,盒子顶上歪歪扭扭写着“baba”。他笑着把照片保存下来,继续埋头核对数据。 在这一年坚守的300多天里,谌鸿强几乎每天都要和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昭觉县的冬夜寒风刺骨,谌鸿强常常熬夜工作,但妻子总会算准他吃饭的空档发条语音:“你女儿又嫌我做的饭不好吃,说想吃你做的饭了。”视频通话的时候,女儿突然把作业本上那个“会发光的铁盒子”怼到镜头前,说了句:“爸爸快看,这是你工作的地方!” “搞调试,得先对得起设备,才能对得起等电的人。”这是谌鸿强常挂在嘴边的话。据他回忆,那晚作业结束后,他站在保护屏柜前看到屏幕上的数字平稳跳动,恍惚间与女儿试卷上的“100分”重叠,此刻,屏幕跳动的数字不再冰冷,那是比女儿满分更让他心安的光明刻度。 深夜11时,谌鸿强完成了当天的调试工作,趁着月光走出了变电站。 从普提到月城,从锦屏到布拖,大凉山深处的每座变电站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电力建设者在默默守护着万家灯火。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