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四川电力员工在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线路上开展十分裂导线间隔棒安装作业。田海 摄 11月5日,海拔3450米的四川康定市呷巴乡迎来了初雪。一大早,在1000千伏甘孜变电站内,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试验团队已开始调整无功补偿装置挡位,为该站最后一台高海拔1000千伏解体组装变压器的交接试验做好准备。 9月22日20时50分,就在这里,随着四束紫色电晕划破夜幕,世界上首次高海拔1000千伏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设备耐压考核试验顺利完成,特殊交接试验也一次性通过。这次试验填补了国内外高海拔特高压现场试验的技术空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而随着电力电子设备海量接入,电力系统与气象气候、经济社会环境深度融合,电网工程建设、安全稳定运行等面临诸多挑战,亟须强化科技支撑。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近年来致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统筹协调科技规划、重大任务、科研力量等多方面要素,形成专业部门挖需求、直属单位攻难关、供电公司重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出台支撑科技创新15项制度,发布加强职工技术创新22项举措,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保障。 四川地形复杂,拥有高原、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多种地貌。在川西,甘孜、阿坝等地特殊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水能和新能源资源,为水电和新能源发电规模迅猛增长提供了基础条件,但也给高海拔地区相关施工作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高原,容易“高反”的不只是人,还有设备。GIS设备首次“登陆”高原,就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为保障试验顺利进行,四川电科院从高海拔电晕放电损耗入手,设计高海拔交流耐压一体化试验平台。其中,针对高海拔地区研发的电抗器均压环可使设备最高电压达1200千伏、容量达450千伏安,相比传统分体式试验装置,不仅占地面积节省50%,单次试验准备时间也缩短80%以上。 不仅是电网技术装备需要升级,涉江渡河、绵延千里的输电线路经历酷暑寒冬、风吹雨打,保障线路架设和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尤为重要。 6月3日,海拔4500米的折多山仍是白雪皑皑。大风中,施工人员操作张牵设备,准备启动放线。3小时后,由国网四川电力特殊研制的2个“1牵5”走板牵引着10根子导线,平稳通过32号铁塔的5轮放线滑车,标志着国内首例十分裂输电导线在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成功展放。这种导线能有效应对大风、覆冰等极端天气,在降低输电噪声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输电效率和稳定性。这次导线展放为我国高海拔、重覆冰状态下的特高压工程建设积累了经验。 四川盆地是全国7个综合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之一,地震板块边缘地带震荡不断,洪涝泥石流灾害多发频发。近年来,国网四川电力通过科技创新持续提升当地电网应急防灾的“硬实力”。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电网设备受损严重。此后,国网四川电力致力推动应急抢险由“被动抢险”向“主动防灾”转变。科技创新便是应对险情最有力的手段。 今年7月20日,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因暴雨突发山洪灾害,道路、桥梁中断,造成部分电力线路停运。“立刻启动卫星应急遥感拍摄,部署无人机监测,获取现场山洪泥石流受灾区域信息。”国网四川电力应急中心救援处副处长邓创发出指令。应急救援队员迅速调派3架无人机飞往受灾现场,随后利用无人机应急勘灾系统中的空天联合遥感技术,通过应急中心的遥感监测显示屏第一时间获得现场卫星影像图。根据所得信息,应急救援队员掌握了电网受损情况,即刻制订方案,高效完成抢险复电任务。 国网四川电力积极融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学科体系,搭平台、强攻关、育人才,发挥电力行业协会、电机工程学会、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等平台作用,建强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等优势专业,补强人工智能、新型储能、岩土工程等短板专业,围绕新型电力系统2030重大技术问题,加快推进10个重点攻关方向。 当前,国网四川电力牵头完成的“复杂地形恶劣环境电网多机协同智能应急勘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已形成无人机应急勘灾系统、多光谱灾情传感装置等5个系列化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巡检、抢修、应急救援和演练等场景。该成果获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科技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年来,国网四川电力落地应用世界首套电网侧构网型静止无功发生器(SVG)设备,自主研发变电站隔震装置、覆冰拉力等值计算模型等技术,立项4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发布国际标准2项、立项8项,连续两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