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大风和降温天气,更得加强设备的巡视检查。”布拖±800千伏换流站运行班班长肖资阳一边从主控室走进滤波场,一边对当值人员说道。他们,肩负着整个换流站的运行管理任务。虽身处大凉山腹地,整日与嗡鸣声作伴,新的一年,布拖换流站运维人员依然将初心使命化作拼搏奋斗的热情,把责任担当燃烧成干事创业的激情,以站为家,朝夕轮转,全力守护着“西电东送”能源大动脉。 “千河之省”的四川,特高压直流继续担起“西电东送”的重任,清洁水电穿越祖国大地,泽惠东西。 若水奔流 绿电出川 2021年6月21日,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竣工投运,这是“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建成投运的第一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是四川省第四条特高压外送通道。 雅湖工程投运后,川电外送能力由3000万千瓦提升至3800万千瓦。四川地区的清洁能源直接送至华中地区,有力支撑起四川雅砻江中游梯级电站的开发,有效解决白鹤滩、杨房沟等一系列中大型水电站清洁能源外送消纳问题,提高风光水清洁能源联合外送利用效率,促进当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在绿能奔腾的同时,“还民蓝天”同步推进。雅湖工程年输送电量36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受端原煤1620万吨,减排烟尘1.2万吨、二氧化硫8万吨、氮氧化物8.4万吨、二氧化碳2660万吨,推动绿色发展成效显现。 “雅湖工程可以说是国网公司特高压工程的2.0版本,对工程的安全、质量管理,对设备可靠性、防火等级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努力实现特高压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样板工程,争创国家优质精品工程!”公司特高压指挥部临时党委书记、常务副指挥长胡国强在工程建设伊始,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目标。 雅湖工程沿线以高山峻岭为主,地质结构复杂,气候瞬息万变,材料运输和施工作业困难,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此外,工程涉及跨行业、跨供区建管,防火形势严峻。以往特高压工程从核准到投产一般为2年至2年半,而该工程仅22个月,建设工期紧迫。工程于2019年8月23日核准、9月23日开工建设。其间,先后经受新冠疫情、极端气候、恶劣环境等考验,克服跨专业建桥、跨省建管、跨供区施工等困难。建设期间,18支施工队伍、上万名施工人员,穿密林、爬绝壁、冒酷暑、战浓雾、斗冰雪。 困难虽重重,建设志更坚。 为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公司建立指挥部,靠前指挥,构建起精干高效的建设管理体系,加强与地方政府、参建单位沟通协调,加快建设物资流转,制定顺达通畅的管理流程,建立三级及以上风险管理台账。将工程建设中的职能管理、专业管理和现场管理有机衔接起来,简化工作流程,集中力量管好现场。 为建立良好的施工环境,指挥部成立专门的对外协调机构,与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建立政企联动机制,有序推进属地协调工作,做到“制度、人员、措施”多维度保障,将各类问题解决在施工前。 为建设平安工程,指挥部提前研判风险点、薄弱点、关键点,针对森林防火、临电作业等关键环节,编制安全策划文件30份、安全管理文件70份。建立健全三级安全保障和监督体系,制定覆盖全员、全过程、全业务安全责任清单,严控作业计划,严抓现场风险管控。常态化开展各类安全检查800余人次,完成5140项三级风险、98项四级风险管控,工程始终安全有序。 2020年春节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雅湖工程复工时间被迫延迟,严重影响工程进展和工期计划。为加快推进复工复产,24家参建队伍以工程项目为单位,组建起9个共产党员突击队,带领工程全线党员冲锋在工程防疫复工第一线,以超常付出实现工程防疫复工“两手硬”和工程安全质量“双保证”。 与此同时,面对四川空前的防火压力和极其严格的防火令,指挥部临时党委联合政府部门开展“党建+护林防火”专题培训、现场签订责任书等行动,严格落实政府及公司“五个必须”“十个一”等工作要求,增派施工现场防火专员,增配消防水桶等设备,确保施工现场零火险。 “1至3月,在雅湖工程云南段,恶劣气候堪比2008年的冰灾。”党员突击队队员王浩宇在零下10摄氏度的山上,一呆就是15天。“冰雪天气打乱了施工计划,必须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再难也要往前冲!”党员突击队全体队员坚定信心不动摇。3月底,川云段主体施工全面完成。彼时,他写下了一首名为《远征云南》的长诗。 在雅湖工程沿线的崇山峻岭间、在机器轰鸣的建设工地上、在灯光如豆的深山老林,一支支参建队伍不分冬夏、无问西东,千方百计推动工程从“纸上”到“地上”,快建设、早竣工、早见效。 白鹤亮翅 川电亮苏 2022年7月1日,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竣工投产。这意味着,在夏季用电高峰到来前,源源不断的清洁水电将送至江苏,为优化长三角地区能源结构、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金沙水拍云崖暖。亘古流淌的滚滚金沙江,再次击出新的回响。蕴蓄的巨大能量从大凉山腹地浩荡出川,驰骋向东。 白江工程四川段线路全长383.082千米、新建铁塔823基。其中,川1标段、川2标段是整个工程中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两段,跨越了美姑县龙头山、雷波县大谷堆、马边县十八介子山三座大山。这一区域沿线海拔高度在1600米到3400米之间,几乎全是高山大岭,极少平坦丘陵,山地地形占了约三分之二,建设者们将在此建设287座铁塔。山地起塔,铁塔平均每基重达100多吨,难度可想而知。从勘察、设计到施工,都需要精心的准备。 川1标段项目组勘察组队员从项目立项就开启了对施工地形的考察工作。40多天的时间里,队员们每天要在山路上行进十余千米,走遍施工线路涉及的所有地区,详细记录下每基铁塔的地形、抵达路线和作业条件。“对于一些关键塔位,一次考察不够,那就再来一次。”川1标段施工项目部副经理张洪兵还记得,他和8名项目组人员进山复测塔位时,山上全是齐腰深的积雪。漫天风雪中,他们用了20天才完成46基铁塔的复测。 2021年10月中旬,工程转序放线,无人区早已提前入冬。在海拔近3000米的山上,开车下山都要四五个小时。为了保证工程进度,80名施工队员只能就近搭帐篷住在山上,等待天气转晴,见缝插针地施工。山上没有电,白天温度在零下六七摄氏度,矿泉水桶里的水结成了冰,要喝水必须用力撬开。晚上温度更低,寒风呼啸,三床棉被都抵不住寒冷,要穿着棉袄、戴上棉帽才能勉强入睡。信号也极差,通信非常困难,有急事必须走很远去找信号……在这种环境下,施工队员们在山上住了近30天。 纵览白江工程四川段路线图,根根银线不仅需要跨越湍急的岷江,还要跨越多条输电线路、高速公路和铁路。 成贵高铁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为了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经过研究和策划,最终敲定了搭设钢管架封网跨越和夜间施工方案。从2020年12月1日开始,施工人员分为两组,一组在白天进行施工准备,另一组在凌晨0时到4时进行放线等主要工作,抢抓夜间停运窗口期。2020年12月9日凌晨,跨越架上的照明灯将牵引场和张力场照得宛如白昼。50余名施工人员经过20多个小时的窗口期施工,圆满打下了这场硬仗。 另一战场位于宜宾屏山县境内岷江岸畔。2020年12月8日,一架无人机带着特高压线路导引绳从一侧起飞,飞向对岸的铁塔,在对准铁塔后开始放线,成功连接起两岸的铁塔,完成了工程四川段的关键一跨。 沿着白江线一路东行,清洁水电留下连绵的绿色足迹,巍然挺立的座座铁塔与绿水青山和谐共处。始终把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地位,是白江工程四川段建设过程中深刻践行的理念。 机械化施工,顾名思义,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应用现代机械进行操作,完成人力难以完成的任务。在工程建设一线实施机械化施工,不仅仅是出于效率的考虑,更多是让施工者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升安全性。 在白江工程四川段建设中,基础开挖一体化机使用率达90%,组塔施工机械化率达80%。在施工现场,一台台机械化设备全速运转,打通一个个施工“堵点”。同时,指挥部采取全程旁站和远程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消除施工现场特殊方位监控盲区,智能化、立体化、精细化管控现场安全,进一步织密兜牢特高压建设的安全防护网。 除了“安全线”,“生态线”是工程另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特高压工程地域跨度大、施工复杂,是电网环保管理工作的重点。竣工后在施工场地区撒播草籽、恢复植被,已是工程建设中的“规定动作”。除此之外,在作业过程中,建设者们还将施工便道和索道选在树木植被稀少的地方,施工前把有机质熟土分离、搬运,施工完成后再回填,做到最小程度破坏,最大程度保护……翻阅各标段的施工方案,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占到了近三页的篇幅。 在临时道路、机械停靠区,工程采用钢板铺垫供车辆行驶停放,最大限度保护草根。同时完成施工区域表土剥离回覆4.7万平方米、恢复耕地41.2万平方米、播撒草籽39万平方米、修筑挡墙护坡537平方米、灌木移植1647株,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此外,白江工程四川段范围内分布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珙桐279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润楠89株。为保护树种,指挥部采取就近移栽,就地保护、育苗的方式,就近移栽珙桐178株、润楠74株,就地保护珙桐101株、润楠15株,培育珙桐苗木1395株、润楠苗木445株。 电网工程建到哪里,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就扎根到哪里。让青山常在,让绿水长流。如今,通过这条横亘西东的能源大动脉,金沙江的清洁水电纵横神州,流入华东,点亮万家灯火。 鹤舞金沙 筑梦川浙 “白鹤”展翅飞舞,我国再添一条横贯东西的清洁能源大动脉。只需7毫秒,大凉山深处的电就能点亮西子湖畔。 2022年12月30日,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顺利竣工投产,标志着白鹤滩水电站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全面建成,为助力我国东部地区电力保供、有效拉动内需、助力稳经济稳增长、优化能源结构、服务“双碳”目标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川滇交界的绿水青山间,已全面投产发电的白鹤滩水电站昂然矗立。丰沛水能转化为强劲电力,沿着这条能源“空中走廊”,一路“川”山越岭,与“浙”同享。 “首基试点正式开始!”时间回到2021年9月16日,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随着搅拌机的轰鸣作响,一方方混凝土倾泻而出,注入基坑。白浙工程四川段的建设大幕由此全面拉开。 纵览工程路线图,更能直观感受一路的蜿蜒曲折。白浙工程四川段线路全长357.4千米,新建铁塔849基。线路跨越岷江,沿线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山地超80%、林区占63%。约15千米线路途经区域全年长达5个月大雪封山,施工难度极大。 如何攻克复杂地形下的建设难题?公司积极推广机械化作业,常态化组织培训,同时加大科研力度,自主研发可拆分式挖孔机、轻型落地抱杆等装备,不断丰富机械化装备库。 线路沿线降水集中,雨季绵长,道路泥泞——拖拉机、装载机、“爬山虎”等运输方式轮番上阵,旋挖钻机、分体式挖孔机等助力基础开挖,全地形采用座地式抱杆组塔,实现施工效率和安全水平双提升。 进入架线阶段,站在海拔1500米的凉山州昭觉县“悬崖村”放眼望去,翠绿的山头耸立起一座座铁塔,静静等待着“穿针引线”。 大凉山气候多变,建设者们往往面临着“冰与火”“雨与雾”的多重考验,这也让他们练就了一身“和天气抢时间、见缝插针施工”的本领。 2022年7月12日早上7时许,N0192号塔张力场机器轰鸣,20名施工人员各司其职,6根子导线在走板的牵引下缓缓向牵引场移动。施工间隙,施工班班长赵俊松抓紧时间喝了几口水。在去年夏天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下,施工人员“抓两头、歇中间”,早上5时起床、6时开工,中午在遮阳棚里休息3个多小时。但即便这样,也“只有不停喝水才扛得住”,他们随身准备着一个硕大的水壶,一天至少要喝两大壶水。长袖工作服由干变湿、由湿变干,如此重复。 经历了历史罕见的高温后,来自大自然的考验还没有结束。 进入去年11月,雨雾天气逐渐增多,一天内温差近乎20摄氏度,有时能见度不超过100米,“站在铁塔下,都看不清楚塔顶的情况”。为此,国网四川送变电公司在架线过程中推广采用全景可视化及智能放线系统,操作人员在集控室内就可以清晰查看放线过程,实时了解“三跨”区段情况,准确掌握施工进度。 2022年11月15日,白鹤滩-浙江工程四川段最后一个架线区段导线展放顺利完成,标志着工程全线贯通。 “在‘十四五’乃至‘十五五’期间,四川清洁能源装机将翻一番,达到2亿千瓦,清洁能源支撑体系,也就是输配电电网建设很重要。”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谭洪恩表示。 “新三直”工程不是结束,四川又正启动新一轮特高压的规划建设。川渝电网特高压交流目标网架建设已然启动,酝酿多时的金上直流已于今年年初取得核准。作为全国特高压建设的“主战场”,国网四川电力全力以赴推进特高压建设,在促进四川资源优势转化、支撑全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有力保障中东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要,助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服务“双碳”目标实现。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