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19时许,夜幕降临,广安市市民广场灯火璀璨,音乐声声。地面上,一群老年人手摇彩扇,翩翩起舞。在她们脚下近10米深的110千伏西溪电缆隧道内,国网广安供电公司线路运检班班长邓钧和班组成员陈刚正在检查建新一线等4条110千伏电缆运行情况,确保冬季大负荷期间城市供电安全。 进入12月以来,广安电网负荷特别是城市用电量逐渐走高,位于主城区的西溪、官盛、河堰3座变电站成为广安城市供电的“心脏”。为此,广安公司加强主城区变电站环境巡视和城市重要电缆线路特巡,通过“地面”与“地下”联动,在夜间负荷高峰做好重要设备监测及红外测温,及时消缺,守护好城市供电的“血管”和“心脏”。 当天19时10分,穿戴好防护工具,邓钧和陈刚从市民广场西侧的电缆通道入口下到地下110千伏建西二线8号中间接头电缆检测井内。A相9.3安、B相6.1安、C相5.2安……完成接地电缆环流监测的第一步后,邓钧呼了口气,闭上双眼。瞬间,冷空气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水雾覆盖在他的眼镜上。“刚才我都不敢大口呼吸,生怕遮挡了视线影响读数。”邓钧用手套擦了擦的镜片,逐渐往隧道的深处走去,开始下一步检测。 邓钧介绍,电缆本体故障隐患、电缆外护层有无破损、铭牌标识是否清晰完整、火灾报警系统是否正常、有毒有害气体具体数值都是检查的重点。“地下通道的视线肯定不如地面,所以不能放过任何细小环节。”邓钧用手摸了摸电缆,仔细观察电缆外层是否变形。“冬天还略好,隧道里夏天温度能高达50摄氏度以上,湿度超过70%,站着不动浑身都会汗如雨下。虽安装有抽排风系统,但地下通道内的空气依然有些闷。”说话间,他和陈刚的脸上都开始冒细汗,大口喘着气。 “电缆本体温度26.3摄氏度,接地相温度26.7摄氏度,接头温度28摄氏度,温度正常。”陈刚汇报着数据。随着最后一个电缆接头及本体测温完毕,900余米长的西溪电缆检测井内的工作任务完成。 此时已是晚上8时15分。步行几分钟后,两人来到这条电缆通道靠近金安大道的一处线沟,配合着撬开石板,一股霉臭味扑鼻而来。两人谨慎地用气体监测仪测试井内环境和气体数据。“数值正常,今天不用下井。”邓钧介绍,若是特殊情况需要下井,越往里走氧气越少,初次进入都有憋闷感,是个又脏又累且高危的活。而在迎峰度冬特殊保电时期,他所在班组负责主城区4条电缆通道5000余米电缆通道的日常运维。 “冬季的晚上8点至11点,取暖负荷升起来了,算是变电站夜巡的最佳时期。”8时30分,采访人员徒步来到了市民广场旁边的110千伏西溪变电站内。广安公司变电运维人员沈志忠一边介绍,一边拿起红外测温仪、手电筒等工器具,跟同事尹丹一起从110千伏西溪变电站监控室出来,向开关场和主变位置走去,开始对晚高峰期间的变电设备进行特巡。 110千伏西溪变电站位于城南片区,10千伏西政线是主供市政府区域的一条重要出线。此外,西电线、西万线等多条出线也是城市居民集中区重点配网线路,均从此站引出,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一路上,两人默契配合,尹丹不时停下脚步侧耳仔细听着设备运行的声音,沈志忠操作器械对设备进行红外测温。“呲呲呲.....”在2号母线上方,异样声引起了尹丹的注意,他连忙记录在平板电脑上。 “像设备局部火花、放电等设备缺陷,夜间的光线对比强烈,反而更容易被发现,看得也更清楚、听得更明白。”尹丹说,“变电设备温度过高是严重的隐患,夜间测温也能降低环境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升检测的准确性。” 西溪变电站共有主变两台,出线14回及其他重要设备,巡检一圈下来至少要1小时左右。对于长期从事变电运维工作的运维人员来说,早就练就了顺风耳。设备稍有异常,通过听电流声响,就可以让缺陷无处遁形。 本月初以来,广安公司累计出动对主城区和各区县中心区域12座重要变电站开展特巡,对城区所有地下电缆开展了“入地”检查,发现各类缺陷隐患20余处。下一步,还将联动市政环卫、气象、建设、通讯等部门开展低温天气主城输变电设备停电事故应急演练,严防恶劣天气造成中心城区电力设施受损,全力守护好城市的供电“心脏”,为老百姓温暖度冬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