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看得见雪山的公园城市

发布日期: 2022-06-21

屏幕截图 2022-06-20 112807.jpg

简单解释“公园城市”,就是把“在城市里建公园”变为“在公园里建城市”。

按照这样的解释,“公园城市”对中国人来说并非全新的概念。1795年刊印、被称为“乾隆年间旅游指南”的《扬州画舫录》曾描述随处可见的“修竹为园、芙蓉为府”,让我们看到了300多年前的“自然山水园中城”。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和300多年前相比,“公园城市”不仅要与自然相融,更应体现城市的价值,让绿色从城市的点缀变为骨架。基础设施、经营生产和日常生活是城市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探索“公园城市”绿色发展的方向。当下,在“公园城市”首倡地四川成都,电力行业已经积极行动,借助新型电力系统的创新试点,打造“公园城市”的能源样板。

群山亦是绿色“电源 ”

历史上,成都不仅“草树云山如锦绣”,还有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当下,这些景色正因“公园城市”的建设重现。

2021年6月,成都市气象台推出一项新的预报:观雪山气象指数。指数包括次日能否看到雪山、在哪些时间段可以看到以及哪些地方是最佳观测点等信息。

能够成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首先得益于成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地形上,成都平原四周被西岭雪山、峨眉山、四姑娘山、蒙顶山、二郎山等环绕,具备天然的视觉优势;距离上,成都市区中心和最近的西岭雪山,直线距离仅82.9千米,和四姑娘山景区的距离则为126.3千米。

一年中,成都观山季从4月开始,春夏交替之际,能看到雪山的天数逐渐增加。每年的6~8月是一年中的最佳观山季节,特别是大雨之后,空气能见度见好,雪山显得格外清晰;一天中,观看雪山的最佳时间是清晨,夏天的傍晚,唯美的晚霞会让雪山更显壮观。

在2021年国新办举行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曾说:“不断有同事、朋友给我发来图片、发微信朋友圈,就是坐在成都家里窗户边拍的西岭雪山,清清楚楚,如果你运气好,偶尔还能拍到贡嘎雪山。”

但雪山对于“公园城市”的贡献不仅是朋友圈里广为流传的美图,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源。

在黄润秋提到的贡嘎雪山,高达7556米的山上冰川众多,山脚的大渡河上,则分布着冷竹关、小天都等众多水电站。绿色水电从这里诞生、一鼓作气翻越“天堑”二郎山,经过蜀州500千伏变电站,进入成都电网环网。

不仅是贡嘎雪山,川西群山以及当地水资源都贡献了丰富的绿色电源。据统计,四川水力发电装机容量在2021年年底达到8947.0万千瓦,较2016年增长26.1%,占全省发电量的81.6%,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稳居全国第一位。这些绿色电力,不仅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成都打造“公园城市”的绿色根基。

除了传统的水电,天然气和风电也在助力四川清洁能源发展。截至2021年年末,四川规模以上企业天然气产量达522.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25.2%,居全国第一位,年均增长12%;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527.3万千瓦、较2016年年末增长3.2倍,占发电装机容量的4.6%。

越来越多的绿色电力,都将通过电网,成为打造公园城市的潜在动力。

伦敦的“镜像”

2018年5月,伦敦市长办公室发布《伦敦环境战略》,提出“到2050年前打造全球首个国家公园城市”的目标。同样是打造公园城市,伦敦和成都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已经实现碳达峰。

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的规律,人均GDP增长到达拐点之后,一个国家才能实现碳达峰,据统计,发达国家通常人均GDP在2~4万美元左右实现碳达峰。在英国实现碳达峰的1991年,该国人均GDP为1.99万美元,且此后保持了逐年上升的态势。

而目前,我国尚未实现碳达峰。如果以经济增长5.5%或6%计算,到2030年,人均GDP约为2万美元。要让经济保持一定速度增长,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不可或缺。

把“公园城市”四个字分开解释,“公”是公共系统,“园”指绿色生态,“城”意为人居空间,“市”则代表了经济产业。当下,“市”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但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发展产业,才能既保持速度,又兼顾低碳?

兼顾两者并不容易,根据2021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202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正增长,但也是为数不多能源需求上升的国家之一——能源消费量增加2.1%,碳排放量亦增长了0.6%。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果不提升能效,GDP的增长必然还需消耗更多的能源,减碳也就面临挑战。要在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首先需要助力产业实现高效用能。

相比于已经碳达峰的伦敦,成都要建设公园城市的任务更加繁重。在高效用能的诸多方式中,数字服务是国网四川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四川电力”)正在进行的尝试。

在天府新区新兴工业园,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戴卡凯斯曼公司在使用能效服务后,大大提升了综合能源利用率,降低了生产中的能耗。此外,绿电交易服务还为这家企业节省了碳关税。

在兴隆湖鹿溪河生态区,绿色交通能源站集多类型充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发电元素于一体,除了供应绿色能源,还可以响应电网调峰、调频、削峰填谷等需求,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家潘家华曾表示:“作为后工业时代的新城市形态,公园城市应当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革命性形态。”通过提供智慧低碳服务,产业、企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绿色高效用能,正是这样一种革命性的改变。

人人皆可参与

5月18日,成都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

在“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打造城市人民宜居的示范区”中,除了常见的“交通、住房、教育”完善优化之外,还有这样一项任务: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

成都对碳中和的探索早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当年8月,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开幕。经测算,论坛排放温室气体921吨二氧化碳当量,成都首次以建森林的方式来抵消论坛产生的温室气体,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500亩包括香樟、女贞、银杏、栾树、桂花等植物的碳中和林。

但如果仅靠“开源”,碳中和的目标仍然无法实现,“公园城市”的绿色目标也缺乏有力的支撑。于是在2020年,成都扩大了“碳中和”的范围,将公众和企业纳入减碳行动,推动“碳惠天府”机制。

根据《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管理办法(试行)》,碳普惠机制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为路径,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可获得碳积分兑换商品或服务。对此,相关部门会对中和碳排放量多的单位主体将进行奖励。

要实现精准监控和奖励,对碳排放的准确跟踪和科学管理至关重要,电力数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21年,国网四川电力构建全新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在天府新区,碳排放的计算将精准融入能源消耗量、能源种类、工作人员结构、行业构成形态等所有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在煤、油、气明细数据难以获取的现状下,借助“能-电-碳”模型,通过实时完备的电力数据,间接分析企业的用能情况,实现碳排放实时追踪。每个行业甚至每个单位的碳排放量、趋势、规律,都能精准检测到小数点后两位。

除了实时监控,国网四川电力还推出27个数据产品,涵盖追踪碳足迹、分析碳排放、服务碳中和各环节,打造低碳应用平台,针对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智慧管碳、科学降碳和低碳生活三个领域八种服务。

以绿色为方向、以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力量,各种正在落地的减碳策略,或将显现出更强大的功能,成为“公园城市”的绿色之道。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