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 护航电网“生命线”

发布日期: 2022-05-12

“请密切跟踪天气变化,加强重要设备的巡视和运行维护,提前做好应急抢修队伍和物资准备。”5月8日,随着四川省气象台发布入汛以来首次暴雨蓝色预警,国网乐山供电公司也接连发布恶劣天气预警提示和应急抢修值班通知。19时,狂风骤雨来袭。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迅速调配队伍,按照“抢险不冒险”原则,连夜对故障线路进行抢修,陆续恢复供电。

5月12日,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由于复杂的地质地貌和气象环境,四川地震、洪涝、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在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公司全面总结经验教训,着力强化对极端天气等场景的应对能力。

经过十余年的反复实践,公司摸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经受住了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茂县山体滑坡和多次暴雨、泥石流等严峻考验,牢牢掌握应急抢险工作的主动权。

顶层设计 强化应急管理体系

5月10日,四川电网南充备用调度控制中心内,值班员尹洪正在实时监控电网负荷潮流。“备调中心能够在省调度中心因突发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而无法发挥作用时,立即‘接力’,执行全省电网的调度任务,为全川供电系上‘双保险’。”尹洪介绍。

备用调度控制中心,正是公司应急管理体系的落地实践之一。从2008年起,公司逐步建立起省、地(市)、县三级应急体系,如同一张覆盖全省的“神经网络”,实现上下衔接、互联互通,满足应急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的需要。

1.JPG

此外,公司还持续健全联动运转机制,发挥集团作战优势,形成了地、州级区域联动机制,并且与陕西、重庆建立了跨区域联动机制,确保了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同时,还建立了以应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评估机制,全面完成省地县公司应急能力评估,建成突发事件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工作流程框图为一体的制度预案体系。

技术赋能 数字化手段加强预防

5月10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首个完成灾后重建的变电站——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220千伏二台山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萌牛”穿梭在设备之间,进行着红外测温、数据抄录等作业。

14年来,“萌牛”更新换代,同时也见证着四川电网的智能化发展。公司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化无人机智能巡检、变电站机器人巡检、输电线路通道可视化、智能山火监控等多种技术应用。目前,四川电网已全面构建智能运检体系,实现了“空、天、地”三维立体化保障。

微信图片_20220511210000.jpg

在国网四川电科院电力物联网实验室的大屏上,智能运检管控平台实时收集着山火、覆冰、雷电、地震等灾害数据,寻找灾害发生的蛛丝马迹,为成功避险争取“黄金时间”。以地震监测为例,平台接入了成都防灾减灾所的地震快报数据,能在地震发生3分钟内,自动判断电网受影响设备和发生的电网故障。

据工作人员王曦介绍,目前监控网络能够实现四川地区3千米×3千米网格精度的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估。“我们会根据气象信息、历史地质灾害发生信息、地层分布信息等,判断未来24小时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指导线路运维单位制定精准巡视策略。”

以练备战 锻造川电铁军主力

5月6日,在四川省2022年应对暴雨洪涝与地震地质灾害综合实战演练现场,公司65名应急救援队员在短时间内完成应急塔组立、快速抢险和电力接入,保障了政府前线指挥部和“受灾”居民群众基本生活用电,圆满完成实战演练任务。

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战时少流血”。近年来,公司持续推动专业队伍建设和应急能力建设,组建了一支106人的省公司专业基干应急队伍、21支地市应急救援队伍,共有5360名应急抢险人员纳入首批“四川省电力抢险应急救援队”。

深基坑应急训练.png

在国网四川应急中心培训基地,持有登高作业证、电工证、船舶驾驶证、急救员证、高山向导证、中国民航飞行总局AOPA无人机操作证的专职教师承担着队员们的应急训练任务。

除了测试塔速降、越障救助、特种工器具使用、板房配件安装等常规训练,公司还创新开发了救援人员心理干预、无人机三维建模等课程,形成了覆盖多灾种、多专业,集理论、实操、仿真、推演于一体的综合课程体系,不断增强队员应对灾害的快速响应和抢险救援能力。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