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恰逢党的百年华诞、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之际,迎来中共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是公司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凝聚力量,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谱写新时代国网川电先锋新篇章的重要会议。为此,本网特开设【喜迎党代会】专栏,总结回顾公司在党的领导下五年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展望公司未来五年发展方向,并全方位报道公司第二次党代会的盛况,敬请关注。 11月28日,±800千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首批48基铁塔塔材顺利运抵各施工现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新四直”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运后,年平均发电量将达624亿千瓦时,对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和“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是巴蜀大地发展的底色。公司正不断加大保障能源供给侧低碳转型力度,持续书写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90%,新能源消纳率100%的“非常”答卷。 高比例绿电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应有之义。自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双碳”行动方案以来,公司充分发挥清洁能源大省的资源优势,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清洁能源的资源配置、技术支撑、终端消费上当好“先行者”,助力四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走在全国前列。 以转型升级为基础 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省 12月3日上午,“啪”的一声清脆响声,当国网成都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工作人员执行完调度最后一项操作指令,预示着成都高新区10千伏海群—浆旅线单环网升级改造完成,同时也标志着高新540余个居民小区、33万户居民用上了负荷更均衡、供电更可靠的双电源,有力支撑了今冬明春保供电。 新型电力系统的实质是现在电力系统的全面转型升级,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的特征。 早在今年年初,成都公司就迅速启动配网升级工作,在主城区率先推行“网格化”工程,对符合条件、愿意配合改造的居民小区原有的一条10千伏外部供电线路,升级为两条线路“手拉手”组成的单环网供电模式,确保任意一条线路故障时可由对侧另一条供电线路及时转供恢复供电,从而大幅提高相关小区的供电可靠性。 “计划投入25.5亿来完成配电网升级改造任务,全面消除配网单电源、迂回供电等问题,实现配网线路联络率、标准接线覆盖率、故障互供率达100%,加快建成新型电力系统消费端成都示范区。”成都公司负责人表示,构筑坚强智能配电网正是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的优化配置能力和安全高效利用。 除了加强配电网升级改造力度、提升配电网供电能力外,公司还在落实“双碳”目标的七大重点任务中,全力推动四川电网发展迈上新台阶,建设升级特高压输电线路,服务更大规模的清洁能源“西电东送”。 今年以来,四川省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和清洁能源示范省,四川电网跨省电力输送能力居全国第一,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为进一步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入新发展阶段,公司将加快构建坚强智能电网,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进一步形成连接华东、华中、西北、重庆、西藏的全国最大枢纽电网,提升四川清洁能源跨区输送能力,实现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更好地担负起服务“西电东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的川电责任。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可靠 7月30日20时15分,资阳电网负荷、电量双创新高,10千伏中晶二线负载率达91%,国网资阳供电公司调度员借助“负荷画像”系统迅速研判最优负荷转供路径,在1分钟内下达了负荷转供指令,10千伏中晶二线负载率降为72%,此次研判较人工计算转供负荷的时间缩短14分钟。 该系统由四川电力调控中心国内首创研发。“负荷画像”系统大大提升了调度员研判线路负荷转供效率,助力公司迎峰度夏、电网精准调度,配网运行模式由传统的“人工经验型”向“数据驱动型”转换,为落实公司配网数字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随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任务不断推进,新能源逐渐成为电力和电量的供应主体。由于新能源本身具有‘靠天吃饭’的特性,使得传统的电力电量平衡方法和运行稳定控制手段无法完全适应。”四川电力调控中心工作人员朱童分析,“在此形势下,我们积极创新思路和方法,包括直流工程的运行管理模式等,以此来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灵活调节能力。” 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之要”。今年来,公司围绕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的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打造高弹性、数字化、智能化的电力系统“大脑”,为四川清洁能源高效消纳、四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随着优化清洁能源调度运行,加强电力技术创新与应用,公司在清洁能源并网控制与消纳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创新成果,实现了四川水能利用率95.4%、新能源全额消纳,同时保证了四川电网40年安全稳定运行记录。 与此同时,公司还积极推进四川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了“双碳”数字生态的能源数字经济平台。 下一步,公司还将加快建设有四川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深化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能源技术融合应用,大力推动储能等电力技术难题科技攻关,推进“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智慧能源调控体系,提升四川清洁能源安全高效利用水平。 以绿色用能为方向 提升清洁能源终端消费比 “您的电动车在不使用时,可以通过这个充电桩把车载电池储存的电能反向销售给电网,获得收益。”10月23日,在兴隆湖北岸鹿溪河生态区的兴隆湖绿色交通能源站,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直管区中心工作人员卢竹向新能源车主李洋介绍投入试运行的车辆到电网(V2G)充电桩。 兴隆湖绿色交通能源站项目是公园城市“碳中和”示范区项目之一,也是天府新区的首个光储充一体化能源站,已于9月18日投入试运行。“该项目共建设充电停车位30个,其中配置的6个V2G充电桩及锂储能系统可实现能源的灵活高效管理,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天府公司营销部智能用电管理专责刘雷介绍说。 目前,多能杆塔、“独角兽岛”有序充电站、智能楼宇等多个低碳应用场景已在兴隆湖周边初步构成了“一点一线一环”的低碳生活体验格局。 近年来,公司积极开展绿色电力市场建设,同时着重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乡村电气化、家居家电等领域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电能替代。 “十三五”期间,已累计完成替代电量445.3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0多万吨;通过省内市场化交易消纳清洁能源3064亿千瓦时,年均增速22.58%,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亿吨。2020年,省内市场化交易电量1061.28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81.23%。 随着四川省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及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全省绿色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上升,四川电力系统更需要加快构建以电为中心的终端能源消费格局,推动实现全社会节能降耗。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司将聚焦“双碳”目标,进一步推动电力市场与碳市场衔接,试点绿色电力交易,开通绿色电力消纳溯源,为用电企业“减碳”提供多样化服务。同步建设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碳中和”示范区,通过“能源智慧大脑”,以精准描绘“碳足迹”等方式,提高综合能效与绿色用能水平,促进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