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发布,宣告川渝一体发展正式作为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经济发展能源先行,为了当好能源供应先行官,国网四川电力未雨绸缪,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提出之际就开始布局,确保在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的同时,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四川首座500千伏串补站康蜀串补站进行人工短路接地试验。( 廖望 摄) 用电需求全面增长,国网四川电力面临挑战 近年来,四川全社会用电水平持续走高。2021年1——8月,四川累计用电量2142.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99%,各月同比均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速度,用电总量全国第8,增速全国第5。由于经济复苏表现良好,一、二、三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实现了49.45%、18.16%、27.69%和7.92%的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用电量增速尤其明显,在今年1——8月,高端装备制造业用电量达到了166.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52%(两年平均增长18.91%);电子信息产业用电量134.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50%(两年平均增长38.55%)。 与此同时,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四川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今年前八月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业和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3.24%和123.99%(两年平均增长率171.23%和191.65%)。随着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制造、餐饮领域、清洁取暖、家庭电气化等重点领域全面实施“以电代油”、“以电代煤”、“以电代气”,用电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 经济发展、居民消费、能源替换,已是四川用电需求增长的三大因素。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的推进,还将催生用电量更高的城市集群和大型项目,四川用电量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如何在响应“双碳”目标的同时,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国网四川电力面临的新挑战。 国网四川雅安供电公司员工上门服务(熊德兵 摄) 紧跟城市发展方向,就近消纳用电负荷 成渝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众望所愿。为响应这一大趋势,国网四川电力的第一应对措施是紧跟城市发展方向,就近消纳用电负荷。 2017年,成都市政府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国网四川电力主动跟进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科技城产业结构布局和“十四五”招商引资项目。仅在成都东进的第一站龙泉驿,在2020年,国网龙泉驿供电公司主网就为电力基础建设投资42092.1万元,新建32条高压线路,新开工1项工程,投运2项,在建工程5项。未来成都的目标是建成国际领先一流城市配电网,力争到2025年将城网用户年均停电时间压缩至52分钟以内,城网“N——1”通过率达到100%。 天府国际机场和大运会场馆,是成都近年新增的两大用电负荷中心。为保障天府国际机场在建设和通航的电力需求,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先后新建了2座110千伏变电站,扩建2座220千伏、1座110千伏变电站,迁改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10条,共121基电力杆塔,新建电缆长度共计124公里,此外还新建27.57公里通信光缆。为助力大运会顺利举办,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不停电完成凤凰山体育公园配电线路迁改,并针对体育馆、足球馆、商业及酒店等区域新投多组变压器,总容量近50000千伏安;林家堰变电站作为第31届大运会重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是大运会东安湖体育公园“一场三馆”的主供电源,须于2021年5月底前建成投运,国网龙泉驿供电公司24小时不间断冲刺施工,确保了工程按计划顺利投产。 2020年伊始,四川省首个省级新区“三江新区”花落宜宾。“三江新区”是四川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的重要落子,为支持“三江新区”建设,国网宜宾供电公司提前进行电网改造,启动省内最大单项电迁工程,将建于1993年不堪重负的老旧白沙站,迁改扩容为全新的220千伏金沙站。经过智能化改造,金沙站为无人值守的全自动化站,可靠性高、安全性强,具备遥测、遥控、遥信、遥调功能,将提供最大50万千瓦的负荷,可满足临港5~8年发展负荷需求,为临港经开区、三江新区以及“双城”(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引擎。 紧跟城市发展规划,赶在用电负荷爆发之前做好应对准备,是国网四川电力的得力法宝。为乐山量身打造的“电力高铁天府南站”,以及内江建设的220千伏永金双回线新建工程,尤其体现了能源供应的前瞻性。 乐山是全省第二大负荷中心,当前正全力打造以光伏全产业链为重点的“中国绿色硅谷”,光电信息、先进材料、绿色化工3个千亿产业的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到2021年末将新增用电150亿千瓦时,2022年工业用电量将达到300亿千瓦时。为就近消纳乐山新增用电负荷,四川正计划将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的“天府南站”选址乐山,充分发挥乐山“北毗成都、西连甘孜、南接凉山、东通重庆”的区位优势,解决川西南电力通道输送能力不足问题,实现就近消纳四川水电,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如果说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是电力大动脉,国网内江供电公司建设的220千伏永金双回线新建工程,就是川渝电网的“毛细血管”。永金双回线投产后,控制断面限额值由24万千瓦提升至48万千瓦,堪称成渝经济圈的大容量“充电宝”。永金线的建成不仅进一步优化了内江电网结构,还助力内江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进程迈上新台阶。 对接重大用电项目,助力打造经济龙头 铁路一直是泸州发展的短板,近年来泸州铁路建设奋起直追,工程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用电需求也非常迫切。为了保障工程电力供应,凡是铁路事项牵涉到的电网,国网泸州供电公司均全力出战。时速350千米的渝昆高速铁路泸州段,涉及4条高压输电线路进行跨越改造和搬迁,国网泸州供电公司组织120余名电力施工人员兵分3路,经过55天连续奋战,及时完成了迁改工程。2021年6月25日,途经泸州的隆(四川隆昌)黄(贵州黄桶)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工程在泸州开工,仅在江阳区供电范围内就涉及电力线路迁改94处,泸州供电公司同样集合多方力量,全力做好线路迁改工作,力争为泸州铁路大动脉建设 “提速”赢得时间。 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在2021年6月28日正式开通投运,此举结束了500万泸州人民无铁路客运的历史,开启泸州高铁时代。国网泸州供电公司组织300余名参建人员抢抓质量、拼进度,赶在2021年4月8日贯通两条220千伏供电线路,通过稳定可靠的“双电源”供应,及时为这条交通大动脉的运行提供了电力保障。 泸州市古蔺县古蔺镇火星村的±800kV宾金线339号塔在夕阳的余晖下(安伟摄) 在国网泸州供电公司抢修绵泸高铁供电线路的同时,国网自贡供电公司也在为绵泸高铁220千伏仙市(自贡东)牵引站的用电申请而忙碌着。该项目是自贡公司首个220千伏双电源客户工程,包括新建2条220千伏线路、扩建2个220千伏间隔,线路起点分别是500千伏洪沟变电站和220千伏天成变电站,需要新建铁塔47基、线路12.56千米,具有用电负荷特殊、项目工期长、协调难度大等难点。2019年10月9日,该工程正式破土动工,随后就遇到新冠疫情爆发,为确保疫情防控与安全生产“两手抓、两不误”,自贡公司果断采取各项管控措施,与时间赛跑,抢抓进度,终于在2021年4月27日凌晨完成工程所有项目,顺利投入运营。 铁路是地方交通动脉,重大产业项目更是地方经济发展龙头。为确保地方重要经济项目顺利推进,国网四川电力更是主动对接协调,提供用电方案建议。 绵阳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是省重点项目,配套电力工程在2020年投入使用一个月,最高负荷就升至4.5万千瓦,日用电量达到100万千瓦时。该工程平均建设周期为15个月,国网绵阳供电公司仅用6个月就完成,相当于为该项目争取到9个月的发展时间。杉金光电(苏州)有限公司有意在绵阳建立基地,年产5000万平方米偏光片。在签约过程中,国网绵阳供电公司主动作为提前部署,详细了解负荷情况及周边网络,通过用好新一轮输配电价调整电价优势以及重点产业扶持电价政策,帮助客户制定科学的供电方案及规划,多次参与协调沟通工作,为项目顺利签约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该项目已在2021年6月21日,通过视频形式顺利签约。 遂宁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川渝开放合作的“桥头堡”。近两年,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康佳电子电路产业园、成工重工、四川裕能、天齐锂业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遂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区域用电负荷也呈高速增长态势,原有的变电站已是重载状态,难以适应发展需求。2021年,为给地方招商引资提供更大吸引力,国网遂宁供电公司克服重重困难,加快推进110千伏乌木变电站扩建工程和220千伏灵泉变电站新建工程。乌木变电站扩建工程于6月1日建成投运,相较于同类型项目工程建设周期缩短近7个月。灵泉变电站新建工程也已经于6月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9月建成投运。 对接重大用电项目,主动面对用电需求和供电压力,让电力公司不但掌握了平衡供电调度的主动权,还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 电力数据服务社会,智能电网用途更广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电力公司是能源先行官,在经济发展中电力公司又是参谋员。电力大数据具有“价值密度高、准确性强、覆盖领域”等特点,在大数据时代,智能电网在能源供应、产业调整、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 川渝高竹新区是川渝两省市共同批准设立的唯一一个跨省域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落地平台,在新区内示范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意义深远。通过运用5G和互联网技术,开展“一网通办”便民行动,新型电力系统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坚持每季度发布电力大数据指数,供政府评估招商引资及分析地方经济指数,同时协调市发改、国土等部门,实现政企信息互通互联共享,让新区用户享受到房产联动过户、刷脸办电、一证办电等便利。 为助力广安分享川渝高竹新区的发展红利,国网广安供电公司实施“电改增利”行动,通过电力企业让利,降低投资企业负担。2021年上半年,国网广安供电公司就在直购电交易中优惠电费3500万元,电能替代交易优惠电费4300万元,为广安优化营商环境吸纳产业投资落户做出了贡献。 为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助力生态环保,资阳市近年来增设了60多座污水处理厂。为确保污水处理厂真实可靠运行,国网资阳供电公司主动作为,自2018年开始,试点开展了13座污水处理厂的用电分析检测工作。清晰的数据和图表分析,呈现出月均日污水处理用电指数和年均日污水处理用电指数,以可视化的方式横向对比污水处理能力与实际运行情况,有效预测了各县区污水排放量和污水处理能力,对提升阳河化流域水环境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发挥了促进作用。资阳还将电力大数据应用在了民政养老机构、房产生态圈,为民政部门优化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帮扶孤寡老人提供了决策分析,房产用电数据分析产品高度契合房产公司需求,也获得了政府相关部门和房产行业的好评。 我省开展镇、村建制调整改革后,如何做好“后半篇”文章成为一个大课题。农村地广人稀,专业人才更少,在农村要素保障方面,长期存在“企业想管不能管、政府能管难以管”的尴尬局面。为破解这一难题,国网绵阳供电公司探索出了“村网共建”试点,推动水、气、银、信、邮等公共要素保障企业加入“村网共建”,建立“电管家”+“网协员”农村电力服务新模式。2020年8月16日清晨,绵阳暴雨如注,大水进入提灌站,马上就要淹到电机,急需专业人员进行处理。游仙区洛水村村民汪华友发现险情打电话报信,“网协员”潘春林把险情照片发给“电管家”梁光辉,以往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处理的险情,20分钟后,梁光辉就赶到提灌站进行处理。 通过试点检验,“村网共建”模式表现优异,游仙区政府从履行“管电”职能出发,逐步推行有执法权限的部门现场处置权下放到镇(街道),推进工信部门电力设施保护、电力执法、电力施工协调等职能下放到镇,依托“网协员”队伍落地落实,密切了干群关系,让基层社会治理更有效率。 智能电网在大数据服务社会方面是把好手,在专业的“用电”领域更是作用巨大。2021年夏季,四川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用电高峰,通过用电数据分析,智能电网找到了四川电网与西北电网之间的用电高峰差异,通过德宝直流首次实行“日内柔性调度”,在一天内进行两次换流输电,为四川争取到5.7亿千瓦时的电量供应,避免了大面积限电,同时为四川水电消纳弃电3亿千瓦时、西北新能源消纳弃电2.2亿千瓦时。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智能电网在消纳弃电、保障高峰用电方面的作用将更明显。目前,川渝特高压交流网架已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全力推进甘孜——天府南——成都东和阿坝——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前期工作,同步推进特高压交流500千伏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送受电能力。智能电网还将适时开展“外电入川”和西北——四川第二回直流工程研究,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远期电力供应。 预计到2025年,川渝主网将建成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形成跨区8回直流通道,进一步满足清洁能源送出消纳和负荷中心用电需求。同时,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也将不断优化,清洁能源装机达84%,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40%,新能源发电消纳率95%以上。电网智能化改造方面,配电自动化覆盖率100%,智能电表覆盖率100%,电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建成以客户为中心,开放、主动、智能、精准为特征的智能供电服务体系,“获得电力”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网格化服务覆盖率100%,客户满意率95%。 智能互联的川渝电网,将在当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先行官的同时,承担起大数据智慧服务的参谋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