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洪恩接受新华社等媒体专访

发布日期: 2021-09-29

9月27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谭洪恩在公司本部接受新华社四川分社、人民网四川频道、四川日报记者的采访,畅谈“双碳”目标下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等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回应社会关切。

在问及为什么在“双碳”目标下必须要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时,谭洪恩形象地将“源随荷动”的传统电力系统形容为一根扁担,一头是用户负荷,一头是电源,它们是单向流动的机制。而“双碳”目标下,需要的是双向流动、友好互动、协同控制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对传统电力系统的提档升级。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关键是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一方面要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实现清洁能源供给,代替煤炭发电;另一方面,要控制用能端的化石能源直接燃烧,用清洁的电力满足经济社会活动需求。然而,风光资源是随气候变化不断波动的,电动汽车等新型互动负荷也是难以预计的,传统电力系统难以承受这样的频繁变化和高强度冲击,就必须建设坚强、智能、高效的电力系统来承载这样的转型需求,因此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才能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从根本上支撑实现“双碳”目标。

谈及数字化转型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间的关系时,谭洪恩指出,数字化转型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要素和必然选择。他把一次系统比作血管系统,把二次系统比作神经系统,指出数字化转型后的神经系统能够更好地帮助血管系统“输血”。新型电力系统具有以新能源为主体,源网荷储互动和多能互补等诸多特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其本质是对能源电力系统功能形态和生产管理方式的重塑。依托数字技术,借助数字化转型,让电力系统拥有更加敏捷的“感官”和更加聪明的“大脑”,支持新能源机组参与电力系统调控,实现源网荷储要素的可观、可测、可控,以数字化融入绿色化,形成承载新型电力系统的最佳数字感知、计算和决策形态。

谭洪恩介绍了国网四川电力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方面的“四大优势”,首先四川是全国最大的低碳、清洁能源基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有天然禀赋;其次,高比例水电消纳机制为风光新能源消纳积累了丰富经验;此外,公司从2019年开始打造的企业级数字平台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科技创新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强大动力,实验室、技术支持平台、人才储备齐头并进。同时,谭洪恩坦言,国网四川电力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方面也面临“四大挑战”;多元能源结构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挑战;建立清洁能源消纳市场机制的挑战;各类主体变化带来组织与服务模式深刻变革的挑战;加快建设数字电网,打造万物互联、柔性开放电力系统的挑战。

在谈到国网四川电力所做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时,谭洪恩对打造电网安全仿真、故障防御、自然灾害预警、网络安全防护、电力应急救援“五大体系”,清洁能源一张图、电网一张图和智能电网、数字孪生电网“两图两网”,电能信息全采集、客户用电全费控、营销管理全智能、“区块链+绿电溯源和交易、供应链金融”“三全一链”以及“平台+创新”“电力+算力”进行了阐述。谭洪恩特别提到了“绿电溯源”概念,他指出,电网一张图、能源一张图除了在调度控制和管理上发挥作用以外,也正是为今后溯源电力生产源头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谭洪恩认为,如同空气一般须臾不可缺的电,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连,是实现万物互联基础中的基础,四川电力将深化“电眼看四川”“税电指数”等应用,继续在数据金矿挖掘上寻求突破,为社会发展释放价值。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终极价值追求。”采访中,谭洪恩还谈到作为在川央企和电网企业,在“双碳”目标下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保持为民服务的情怀,将习近平总书记“架起连心桥、当好先行官”的嘱托一以贯之,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采访中,谭洪恩还就价格调节机制、今冬明春供电形势、省内省外“西电东送”格局、川渝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工程等内容进行了交流。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