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泸县6.0级地震突发,震后6时,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启动II级应急响应,国网泸州供电公司启动地震I级应急响应。 随即,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谭洪恩第一时间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强调抢险不冒险,确保现场安全。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胡海舰赴应急指挥大厅,现场部署应急抢险工作。1个半小时后,公司副总经理陈云辉立即奔赴抢修一线,指导现场救援工作。 地震导致多条10千伏线路出现断线、电杆倾斜、电缆故障,造成2座35千伏变电站、1条35千伏线路、18条10千伏线路停运,808个台区、66500户客户停电。梳理电力抢险救灾保供电的时间线,可以看到,震后仅27分钟,463个台区、42000户群众恢复供电;当天傍晚,16个安置点的帐篷被点亮;震后不到24小时,震区所有主线恢复供电;从9月17日8时到9月18日16时30分,因房屋受损等原因,暂不具备恢复供电条件的户数从3619减至506。 地震来得突然,但所有的应急反应都是迅速又有条理。无论是泸州公司、应急指挥中心还是相关部门,都显现了其应急救灾的能力。 这一应急反应和抢险救灾保供电的速度,与2008年来公司应急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有关。2008年冰灾和汶川地震后,公司痛定思痛,对应急体系的建设更加重视。十年来,从玉树地震、芦山地震、7·19暴雨洪灾、叠溪泥石流、九寨沟地震、长宁地震到泸县地震,提高的不仅是救援的效率,“灾情研判”“联合协作”“专业化”成为了如今电力应急救援的名片。 因地制宜 打造超一流应急体系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四川,地震、洪涝、雨雪冰冻等一连串自然灾害频繁侵袭,密集而剧烈。 救灾需要有序、专业地救。不得不承认,汶川成为一个救援起点,倒逼了电力应急体系的建设,公司全面总结抢险救援经验教训,开始不断地学习,学救援技术,学国内外经验,切实提升专业能力。 公司于2008年8月率先建立了电力应急培训基地。三年后,又成立电力应急中心,应急培训基地也升格成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应急培训基地。在总结历次应急救援、应急演练和应急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公司编制了包含应急指挥类、应急通信类、省级应急基干队伍、应急抢修专业能力、应急保供电、特种救援、后勤保障在内的应急演练标准化模块,以实现应急处置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在应急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下,目前已建立了覆盖省、市、县的三级联动应急指挥中心,形成了横向集成、纵向贯通、功能完善、信息全面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地、州级区域联动机制,并与陕西、重庆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滚动修编省、地、县三级应急预案体系,深化标准化演练模块应用,形成从集结、抢险、支援和保障相结合的立体演练模式。 除培训基地和指挥中心建设外,专业队伍建设和应急能力建设齐头并进。公司按照“平战结合、功能多样、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快速反应、战斗力强”的原则组建了一支106人的省公司专业基干应急队伍、21支地市应急救援队伍,5360名应急抢险人员纳入首批“四川省电力抢险应急救援队”,并不断让专业队伍更专,基层队伍更广。 建立起专兼结合的应急师资体系,持有登高作业证、电工证、船舶驾驶证、急救员证、高山向导证、中国民航飞行总局AOPA无人机操作证的专职教师平时承担应急训练任务,战时作为“侦察兵”和“先遣队”,充分发挥灾情侦查、人员搜救、应急抢修等应急处置救援能力。这支队伍还与中国地震应急救援搜救中心、国家安监总局、四川省应急厅、武警消防“飞豹突击队”、山地救援队等行业形成应急战略合作联动。 公司不断摸索和总结应急救援的实战经验,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创新开发输电线路高空、深基坑救援方案和救援人员心理干预、突发事件报道与舆情应对、无人机三维建模等课程,形成覆盖多灾种多专业,集理论、实操、仿真、推演于一体的综合课程体系,做到“平时多流汗才能战时少流血”。 技术救灾日益重要。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电力利用无人机、无线通讯甚至卫星影像数据,对灾区倒杆电线、台区受损、道路交通、次生灾害情况进行监测,建立模型对灾情进行快速评估,掌握灾区整体受灾情况和损失规模,突破信息孤岛,为抗灾救灾、抢修复电提供决策依据。与之对应的则是不断夯实的应急保障基础,目前,已配备能适应恶劣地形的指挥类(动中通)、现场作业类(通讯方舱、飞行方舱)、后勤保障类(炊帐车、净水器、淋浴车、医疗保障、运输方舱)等特种应急装备。 电力应急救援发挥专业力量 在突发的灾害面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国家电网的责任和担当不只是体现为无畏的气概、坚韧的品质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还体现为快速的反应和处置能力、科学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有序高效的组织和管理。在多次重大灾害中电力救援的积极态度和救灾能力,让政府看到了这支电力专业队伍在救援中的力量。 2017年“6·24”茂县山体高位垮塌,当日17时20分,公司应急救援队点亮了茂县山体垮塌救援现场的第一盏应急照明灯;2018年金堂、邛崃洪灾,公司应急救援队紧急集结连夜抵达现场,借着微弱的照明灯,利用橡皮艇、救援绳索等特种装备解救出被困百姓,发挥应急尖兵的作用;2019年6月长宁6.0地震后15分钟,公司应急救援队员在应急指挥中心迅速建立视频系统,使灾情信息快速地传达至各级单位;驰援“7.20 郑州暴雨”,四川电力抢险先锋队仅用2个小时保障了郑州最大小区的紧急用电;“9·16”泸县6.0级地震不到24小时恢复震区主线供电…… 十余年来,电力应急救援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结的快速发展,覆盖全面、平战结合、响应快速,搭建起政府、企业、区域协同联动机制,形成“水、陆、空”立体救援模式,及时处置各类突发灾害1900余次。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援豫抢险队伍中,除了发电车保电组、抢修复电实施组、应急保障组,还专门组建了抗洪抢险专家组,赴前线给与专业指导;在“9·16”泸县地震中,除了907名电力抢险队员,还有100多名电力志愿者为灾区百姓提供心理援助和疏导,可以看见,救援力量的优化配置能力正在提高。 不仅如此,在地震、洪涝等灾害应对中持续累积经验,抢险救灾能力、指挥决策效率持续迭代提升的电力应急救援队伍,在抢险复电和做好应急保供电的同时,也可以发挥专业技术、装备和队伍优势,参与搜索、营救幸存者。 抢险救灾经验告诉我们,灾后电力、交通、通讯、卫生防疫等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形成的应急救援系统必须协同作战。因此,公司除了组织本系统实战演练,还积极参与全省防灾减灾演练,更未雨绸缪、主动思考,向社会表达“团结治网、共保安全”的理念,促成四川省首次开展全社会大面积停电联合演练,共保安全意识在全省形成广泛共识。 灾难过去,城市和人们都会进入新生活。或许,对灾害最好的纪念就是灾害发生时,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正确应对灾害,能够以更专业的技能抢险救灾,能够用光明和温暖治愈灾难之殇。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