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头版:西部增长极的绿色加速度 ——沿着能源通道看中国四川站②

发布日期: 2021-07-29

 微信图片_20210729093417.jpg

上半年经济增速达13.1%,经济总量占四川经济总量三分之一有余,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7位。常住人口连续10年年均净增50万左右,成为全国第4个人口破2000万的城市。成都,这个深居中国西部腹地的超大型城市,正以西部增长极的加速度奋力生长,向全国乃至世界释放着强大引力。

透视成都的底色,你会发现,超高的绿色指数正是城市魅力的精彩一面,绿色发展所折射出的理念与精神也正是城市性格的生动体现——成都电网的清洁水电占比达91.3%,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达40%,远超全国27%的平均水平。全国首创的“电碳”监测模型为全社会节能减碳提供新的感知方式。公园城市碳中和示范区正探索城市碳中和路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正创新实践乡村用能新模式。

成都,正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公园城市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走进城与乡,我们看到一个创新开放的成都,我们看到成都电网人的创新探索正是这座城市绿色发展、乡村生态振兴的绿色动力源。

双碳示范区 绿色公园城

从成都市中心出发,沿着城市中轴线一路向南30多公里,城市的灰白逐渐融入自然的蓝绿,占地4000亩的天府新区兴隆湖安若明镜。站在湖畔,向东可见郁郁葱葱的龙泉山,向西可望莽莽起伏的西岭雪山。迈出脚步,全长250公里的城市绿道在湖畔、丛林间延展。天府新区,城在园中,人在景中。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提出一定要将天府新区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为新区指明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方向和路径。

一幅蓝天碧水的城市发展蓝图在这里铺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天府新区开始构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支撑体系。作为能源支撑部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在天府新区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探索碳中和的实施路径,推动绿色能源系统成为天府新区高能级生产性服务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当地时间7月14日,欧盟委员会推出“碳边境税”征收计划,对碳密集型进口产品如铝、钢铁、水泥、电力征收关税。而早在今年初,天府新区的众多出口型企业已对这项酝酿已久的新政有了应对措施。

今年3月,德国老牌铸造企业戴卡凯斯曼在天府新区的汽车零部件工厂通过碳排放足迹追踪获得了100%的清洁能源使用证明。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绿能认证的产品能够享受欧盟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在国际市场更具价格优势。

实现这一追踪过程的是四川电力打造的“天府智慧能源大脑”,这也是天府示范区建设的核心。

“接入2颗全球碳卫星数据,研发10种模型算法,这个大脑有着海量数据基础和强大分析能力。”国网天府供电公司互联网部主任何冰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天府智慧能源大脑”的系统应用。在这里,新区近6年的碳排放和碳汇情况一目了然。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建筑的碳排放动态可实时显示,每一克二氧化碳的足迹都可全程追踪,未来30年的碳排放走势已有预测。“智慧大脑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碳减排路径提供数据和方案支持,也将为碳市场交易提供重要支撑。”

双碳示范区既要有聪明的大脑,也要有绿色能源的坚强骨架和全社会绿色用能的行动自觉。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借助“大云物移智链”技术,在天府新区建设可视电网,打造智能感知体系,满足“即插即用”和分布式多元用能需求,服务清洁能源互联互动、互补互济。面向市民的沉浸式低碳互动体验项目也正在加速建设,电能替代推广速度比去年提升46.8%。

从居民到企业,从生活到生产,一个个低碳场景串联成碳中和示范网络,让天府新区成为新发展理念的表达。

乡村振兴路 高扬生态旗

成都,一个2500多年从未改变过的名字。翻开成都数千年的历史,这里是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术起源地,这里诞生了人类的第一张纸币——交子,这里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地区之一,这里有新中国第一支股票,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敢为天下先,是成都人千百年来传承坚守的文化根基。这种精神在新时代愈发强劲。

2015年,成都郫都区战旗村一块13.44亩的土地,作为四川省第一宗、全国第二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成功,收益超700万元。战旗村擎起农村土地改革的大旗,从此打开了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农村土地市场的大门。土地的创新经营使战旗村的经济活起来,百姓的日子从此风生水起。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对村党建活动、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嘱托战旗村要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如今战旗村再次擎起旗帜,全面探索乡村振兴的道路。成都电网人也在这里探索着乡村振兴的用能新模式,让战旗村的用能新生活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的表达方式。

清晨,战旗村台资企业中延榕珍菌业董事长助理徐健哲开始了新一天的奔忙,企业计划在战旗村再增资1.5亿元,新项目到了上马的关键时刻。“从加工配料,到生产菌棒;从高温杀菌,到出菇房控温,再到最后的冷库保存,菌菇生产是全电气化运作。”企业落户战旗村15年,徐健哲经历了从煤气炉供能到全电气化的过程。国网郫都供电公司为战旗村和周边村庄的133家企业实施电气化改造,为重点企业打造双电源供电,自动化配网已全覆盖,实现故障的快速反应、快速定位。产业用能的绿色支撑底气十足。

进入旅游旺季,战旗村游人如织。从村口乘上电瓶车,穿过白墙黛瓦的川西民居,领略葱翠林木掩映的小桥流水。战旗村党委副书记吴尚林向笔者介绍,“在这里你看不到一根电杆、一条电线,供电线路规划建设为乡村景色让路。村口的乡村振兴学院铺设屋顶光伏,每年发电近4万千瓦时。全镇17座充电站、215个充电桩,可满足200台公交车、5000台电动车的充电需求。”战旗村已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实现旅游收入1.89亿元。

深夜,于通贵的大米加工厂里机器轰鸣。“按照峰谷电价晚上每度电才3毛多,每年可以省下电费7万多元。村广场上的供电营业厅24小时营业,夜里需要充电费也不愁。”四川省农村地区首个供电24小时无人营业厅落地战旗村,国网郫都供电公司还在辖区内36个政府社区服务中心设置电力专属服务座席,村民有任何用电问题都能第一时间找到专业人员。

“战旗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背后是超过城市居民的人均用电量和用电增速,是现代化三农对专业化电力服务不断刷新的需求,是村民生产生活用能方式的持续转变。”国网战旗供电所所长张望思考着乡村振兴的电力出路。

“成都电网人的思考、创新、探索根植于精神与文脉的传承和坚守。”带领着成立19年的国家电网四川电力(成都高新)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刘源对这座城市和这群人的勇敢与执着有着深刻的理解。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考察这支队伍时对队员们善小而为、十年如一日开展为民服务给予高度评价。党的百年华诞前夕,这支队伍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中再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殊荣。

19年间,从一支24人的队伍,到32支分队、1474名队员,59万个求助电话、39万次上门服务、3078面(封)锦旗和感谢信。“队员的面孔在变,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在变,队伍的规模和机制也在变。”刘源说,“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宗旨始终在一代代队员间传承,这是我们创新与坚守的动力,从未改变,也永不会变。”

(本文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