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排查线路78条、总长度1741千米,排查出隐患9792条……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大家辛苦了!”6月30日,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统一部署安排下以一串数字作为结尾,顺利完成了对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巴塘两县的森林草原输配电设施火灾隐患排查工作,为做好四川电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海拔4000米的飞巡 杜亮,个头不高,有点微胖,是送变电公司巴塘帮扶小组技术员。为更好地完成帮扶任务,杜亮全身心协助编制帮扶工作方案,每天出门飞巡排查隐患。 回顾6个月来的帮扶,杜亮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拉拉山上的那9基塔。 拉拉山位于巴塘县城外28千米处,山高路险。每天,当街上只有几盏路灯亮着,整个县城都还没有苏醒的时候,杜亮和他的伙伴就已经出发,借着昏黄的车灯从山腹沿着盘山路向拉拉山顶进发。盘山路全是土路,崎岖不平,很少有人来过,国网巴塘县供电公司员工桑珠介绍情况说:“山上原本有几家住户,但很早就已经搬下山了,只有放牛的时候才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刺眼的阳光从车窗外照射进来,这时杜亮才看清了山路的情况,一边是密集的青杠林,一边是悬崖。山崖下的318国道已变成一条细细的丝带。由于没有合适的无人机起飞地点,杜亮不得不在青杠林中穿行,寻找较为空旷的地带,针叶刺穿裤子在他的腿上留下了不少血痕。 “拉拉山上虽说只有9基杆塔,但这9基杆塔位于海拔4000米的茂密林区,档距较大,卫星信号弱,飞巡难度极大。”杜亮介绍到,随着高强度精细化飞巡任务的执行,他对无人机的操控变得越来越熟练,最终顺利飞巡完拉拉山上最艰难的区段,让他倍感欣慰。 解决高原山区飞巡难题 雅江、巴塘县的气候环境恶劣,地势复杂,多为崇山峻岭,卫星信号弱,这里经常发生坠机情况,但“无人机专家”田力的到来让情况有了转变。 “他来了,我就放心了。”雅江帮扶小组负责人许多祥说。田力在发挥自身技术专长的同时,主动向其他飞手讲解无人机操控技术要点和安全措施。“最近温度非常低,起飞前务必检查电池温度,不要低于15摄氏度”“预设返航高度应高于航线中所有障碍物10米以上”“卫星颗数少于9颗时,飞机可能会突然大幅漂移,须谨慎飞行”……他向飞手们分享的20余条飞行要点与技巧,大幅减少了无人机坠机情况,让飞巡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我去那片区域飞巡。”在帮扶现场,田力总是自告奋勇到难度最大、环境最苦的区域飞巡,常常工作到天黑才返回。晚上回到驻地,他一丝不苟地编辑影像资料,有时会弄到夜里两三点,可天一亮,他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到飞巡工作中。此次帮扶工作,单日飞巡219基10千伏杆塔的最高工作量纪录,就是他创下的。 长达6个月的坚守 雅江帮扶小组的技术员是来自送变电公司的杨利彬。他白天上山飞巡,晚上判别隐患缺陷。由于雅江地区经常因主动避险而拉停线路,有时半夜才送电,杨利彬经常夜里12点爬起来查看白天拍摄的几百张线路设备状态照片,认真辨别可能存在的每一个隐患缺陷。“5号杆绝缘子破损,绑扎线绑扎不规范”“10号杆右相外侧有两棵超高树木不满足倒树距离”……深夜里,队友会听见他一个人在电脑面前喃喃自语。 一、二月份的雅江,气温低至零下15摄氏度,伴随着刺骨寒风,飞手们时常被冻得瑟瑟发抖。杨利彬戴着手套,用又红又肿还生满冻疮的双手稳稳地操控着飞机,冻疮实在太痒,他就取下手套狠狠地搓搓手,一不小心搓破皮肤,流血了就贴上创口贴,戴上手套继续工作。“最开始防山火工作任务很重,以为忙过这阵就能轻松一些,结果迎来了一轮又一轮的帮扶任务,但任务来了我就不能懈怠。”他有些无奈,但又坚定地说道。大半年他休息了不到20天。 在帮扶即将结束时,杨利彬写下这样一段话:“面对艰苦的帮扶条件,大家都没有怨言,每天被冻得发抖,还不得不继续在寒风中飞着无人机。但在当地同事们对我们竖起大拇指时,心里就觉得暖暖的。” 杜亮、田力、杨利彬……还要许许多多向他们一样的无人机飞手,充分展示着战高原抗严寒、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斗志更高的川送铁军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到帮扶任务中,确保森林草原输配电设施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牢记心间,落实下去,捍卫着格桑花下美丽的甘孜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