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发布日期: 2021-06-07

   编者按:建设数字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和数字技术赋能,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明确了“一业为主、四翼齐飞、全要素发力”发展布局。为此,公司在今年实施“数字化转型启航年”行动,加快公司全业务、全环节数字化转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四川样板打造数字引擎,为落实“一体四翼”布局和质效提升提供坚强支撑。为展示公司各单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工作,本网推出“数字化转型”专栏,敬请关注。

点开智慧校园APP,培训报到、交费,电子门锁、培训资料、培训评估清晰地罗列在页面上,几分钟之内,就能快速浏览查阅、及时掌握信息,做到“有备而来”。当下,数字化已经渗入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工作生活、生产服务等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必需品”。

势在必行 迫在眉睫

毫无疑问,数字化浪潮正在重塑社会生产生活面貌。在国家数字化战略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涉足数字化转型,电网领域也不例外。

对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而言,无论是服务新发展格局,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是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12333”战略目标落地,数字化转型都是必经之路,都是公司战略的重要内容。

背景图.jpg

公司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转型升级,在企业管理、生产、销售等环节中引入基于算法、5G、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联合应用,从而实现对业务全过程的数字化管控和预测。通过几年的不懈探索,目前逐步打通了信息网络的“任督二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日益完善,实施数字化转型有条件、有优势、正当其时。建成华为云平台、数据中台、物联网平台和技术中台,数字化转型的信息基础设施有了保障;构建智慧物联体系,通过接入各类边缘设备、感知设备及智能电表,初步建立了数字化转型感知网络;构建SG—CIM统一数据模型,创新数据超市CBD,发布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共享负面清单,统一API服务,数字化转型有了机制保障;AI、区块链、RPA、5G、北斗等智能新技术在公司系统200多个场景全面应用,有效赋能业务数字化转型实践。

在此次数字化转型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公司推行一些变革,往往是编制顶层设计,基层再实施推行,顶层设计务求完善全面,基层推行务求不折不扣。但是基于数字化转型的原则把握,并借鉴互联网公司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数字化转型充分融入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基于业务实际,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反复迭代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宣讲调研先行成为此项工作的“头等大事”,切实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

实际出发 实践创新

在数字化转型以及应用数字技术的过程中,公司的初心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为了切实解决基层痛点和难点,提高效率效益,降低用人成本和资金成本,让员工、用户得到实惠,让企业提升竞争实力,有益于国家绿色发展。在不久前召开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推动会上,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胡海舰指出,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聚焦重点,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迭代,不断优化完善,方能让转型能落地、有成效、促发展。他特别强调,数字化转型不是建平台建系统,而是一方面唤醒已有系统的沉睡功能,另一方面创新业务链接和管理融合的新渠道、新方法、新模式;不是录入数据越多越好,而是让各类数据相互印证、相互助推、相互反应,产生新的模式、新的价值;不是将流程做得更细将基层管得更严,而是要摆脱经验依赖和路径依赖,创新推动专业业务融合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不是现有体系与管理的加强,而是审视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敢于突破固有组织、敢于创新新型模式,以业务再造和组织再造实现企业运营质的飞跃。

运营监控中心大厅 曹志刚摄2.jpg

业界认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无论规模如何,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其实都要秉承“按需”的理念,创造价值。公司深谙其道、超前谋划,互联网部牵头,会同各部门、各单位,组织华为、阿里等企业和中科院、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剖析现状、梳理问题、汇集需求,结合国内外形势和电力行业发展特点,反复研讨,形成公司数字化转型思路,即: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级战略,整合人财物和技术资源,以“业务”为标准、以“数字”为核心、以“价值”为目的,以“三数三智 ”践行“三融三化”,赋能传统业务,推进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实现生产提质、经营提效、服务提升,建设“数字川电”。2021年作为公司数字化转型启航年,是制定规划、试点示范的一年,聚焦在“四个重”(“重示范、重实效、重机制、重人才”),试点推动数字化转型创新突破,在这块基石之上,2022—2025年创新样本、规模实施。

面对数字化转型这个必然来临的挑战,大干快上、盲目堆砌已经被彻底证伪,把转型寄托于纯粹的技术也难说成果丰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创造,在延展产业边界的同时考虑企业内外部竞争的底层逻辑,让经营管理、组织体系、专业技术、企业文化的全面升级、匹配,才是走出第二增长曲线,“脱胎换骨”的不二法门,才能真正使数字技术和企业发展走上一条健康和谐、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为此,公司还在持续寻找更多思路与经验,探求数字化与转型的深层次结合,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不断挖掘和释放数字技术所蕴藏的“向善”力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