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高新共产党员服务队10周年。在党的领导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四川电网走过百年历史,共产党人在电网建设中留下了光辉足迹。为引导激励广大干部员工坚定不移落实国网公司“三新、四坚持、三以、六更加”要求,深入实施“12333”发展战略和“十讲十增强”总要求,按照“六个聚焦、六个推动”、实现“六个新”的“十四五”发展总体安排,奋力实现公司和电网高质量发展,即日起,新开设“百年巡礼”专栏,献礼党的百年华诞,敬请关注。 1921年至今,100年风雨兼程。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南充用红色经典、红色精神铸造出了这片红色土地上独有的灵魂。1925年,南充点亮了第一盏电灯。国网南充供电公司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传承红色基因,为民服务的历史。 红色感召的电力发展路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万名南充儿女勇赴大巴山,参与“三线建设”。南充属于川东北重镇,也是“三线建设”主战场。越艰难的时候,南充人民对于光明的渴求愈加强烈,牢牢抓住“三线建设”的重大机遇,经过艰苦奋斗,组建了南充地方电网。 “我是1978年进入单位的,当时没有车、没有路,机械设备很紧缺、也很落后,建设电网全靠我们肩挑背扛,一块块零部件、一根根导线都是人工安装起来的……”国网南充供电公司退休员工张行光说。1980年,25岁的张行光和当时招录进来的30名工友,经历2年零3个月的时间,抢建了南充第一条110千伏华南线和第一座110千伏河东变电站,南充市两台3000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终于结束了历史使命。从此,南充电网并入全省大电网。 1995年,根据实际需要,在巴中市成立巴中电业局,南充电业局将巴中供区及供用电业务一并移交巴中电业局,为巴中革命老区工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1998年,根据实际需要,广安电力系统正式从南充电力系统剥离,成立广安电业局,为“小平故里”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坚实条件。 依托红色优势建设坚强电网 南充市仪陇县走出了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和“普通一兵”张思德,被誉为“两德”故里。 1982年8月1日,朱德故居纪念馆落成开馆,成为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个时期,几乎整个仪陇县城和乡村都处于柴油发电的原始落后状态。1986年国家电网引入仪陇县,110千伏复兴变电站投运后,当地电力发展进入复苏期。 1987年5月,仪陇县第二座变电站—35千伏马鞍变电站开始建设。当年用电很紧缺,马鞍镇只有一座10千伏开关站,东起燎原水电站、西连金城火电站,为马鞍、金城两镇供电。“那时,我们4个人带领工人平场地、筑地基、垒堡坎,没有挖掘机,就靠人工搬运石头和土方。”国网仪陇县供电公司员工吴强说。 1989年,距朱德故居纪念馆五公里的35千伏马鞍变电站投运。随后又建成了复仪、复马、仪马三条35千伏线路为骨架的小三角环形供电网络,辐射到仪陇县各区、乡所在地,并建成配套的35千伏变电站。 2004年8月,朱德故居纪念馆改扩建,使之成为“中国十大精品纪念馆”、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红色教育、红色旅游随之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 南充电力始终牵挂着“两德故里”的电网发展。2005年12月,仪陇公司由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控股。随后户户通电、农网改造升级等建设一直未间断,仪陇电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红色精神孕育的“善小大爱” 1944年9月5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一座炭窑在雨中垮塌,舍己救人而不幸牺牲的张思德感动了毛泽东及全体共产党人。1971年,张思德纪念馆在仪陇县城(现金城镇)落成。 2007年5月,南充公司以“张思德”命名的国网四川电力(南充张思德)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 自建队以来,南充张思德共产党员服务队秉承“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足迹遍布南充三区五县一市,先后开展为民服务活动20余万次,主动参与电网建设,投入救灾抢险,开展公益爱心行动等,架起了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5·1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次日由十余人组成的张思德党员服务队急驰三百公里,赶赴绵阳灾区,支援抗震救灾工作。期间,他们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备用调度中心的筹建。 脱贫攻坚战打响之际,南充张思德党员服务队勇做“乡村振兴电力先行”排头兵,联合四川公司系统其他三支共产党员服务队,紧急弛援巴中市巴州区易地扶贫搬迁电力迁改工作,经过四天连续奋战,圆满完成援建任务。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17年,由四川公司和南充市委市政府主导发起成立了南充张思德服务联盟,全市17个单位参加,弘扬和践行张思德精神,架起了服务南充老百姓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