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举办的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2020年履责行动书发布会和媒体开放日活动,邀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媒体记者来到活动现场,分享他们的所见所闻,讲述他们与“电”结下的不解之缘。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力用三个“最”来形容自己长期参与电力一线新闻采访的感受。“最震撼”,杨力说,无论是在“新四直”建设一线,还是在脱贫攻坚现场,震撼是他最大的感受。无论建设条件多么艰苦、生活环境多么恶劣,总有电网人默默坚守,这是不到现场根本无法想象的。“最暖心”,杨力提到前段时间他采写的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故事。一位82岁的老人向共产党员服务队送来了一封信,信中满篇记录的都是一些帮忙买药、换电灯、安装放大镜的小事,但这些琐碎的小事成都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已坚持了19年。无论大事小事,这些坚持就变成了老人心中最暖心的事。“最有责任感”,杨力说,尤其是在脱贫攻坚这一工作中,国网四川电力做了大量的工作,曾经在采访国网凉山供电公司驻村第一书记王小兵时,他直言不讳地问王小兵累不累,王小兵回答说:“累是肯定的,但一想到乡亲们的盼望再累也觉得值得了。”这一质朴的回答让他记忆犹新。 《四川日报》记者李欣忆参加完活动后说,之前她知道国网乐山供电公司马边彝绣的故事,今天在活动现场亲眼看到更是震撼,脱贫攻坚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同时,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发布的《“乡村能源站”——乡村农产品加工用能方式创新》这一社会责任根植项目典型案例也让她感到眼前一亮。李欣忆说,发布会上披露的国网四川电力积极推动电能替代和服务提升,2020年共完成电能替代项目6521个,替代电量达130.34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299.49万吨、二氧化硫39.1万吨、氮氧化物19.55万吨,这一数据让她非常惊喜,也是非常好的新闻素材。她还表示,希望以后有机会能更多地到基层一线采访报道,写出更多有深度的文章。 人民网四川频道的记者陈希去年才接手电力新闻采访,他笑称自己是一名“新兵”。而就在这短短一年时间里,国网四川电力的新闻宣传工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新闻素材丰富,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品牌打造和新闻宣传规律上结合得非常好。陈希坦言,只有把握好这一节奏,新闻宣传效果才会更加漂亮。陈希说,希望国网四川电力能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和广度,双方携手打造出更多精彩作品。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唐千惠说,参加了今天的发布会活动,看到了国网四川电力在促进经济发展、深化改革治理、助力绿色发展、服务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为和担当,累累硕果给她留下了电网建设有力度有速度,电力服务有温度有深度的深刻感受。她表示以后将与同事一起策划更多电力好新闻,到更多的一线现场,挖掘出更多的电力好故事呈现给社会大众。 四川新闻网记者戴璐岭从2013年开始就接手电力采访,现在已经8年了。在这8年,她跟着国网四川电力一起成长,同时也作为一名见证者,看到了国网四川电力为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记得接手电力新闻后,她第一次采访就是到甘孜州巴塘县,采访最具建设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川藏联网工程。那是她第一次走进工地,也是她第一次走进藏族村民家中,走进318沿线的旅店,走进理塘的小学、雅江的工场,听他们讲诉对电的渴望。后来她还见证了四川最后一个无电村通电,到马边高石头村采访电力脱贫攻坚。同时,采访中她也接触到了许多奋战在一线的优秀、值得尊敬的电力人。戴璐岭说,感谢国网四川电力,让她的采访生涯更加精彩、写出的文章更加生动有力,才能将国企担当、企业形象、优秀员工事迹通过四川新闻网的平台展现给全国网友。 从扶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清洁能源消纳到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每一度电的故事都离不开媒体的关心和关注。一路走来,媒体记者不仅为社会大众记录着、见证着,自己也为之感动着、鼓舞着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