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第一书记、国网喜德县供电公司党建部副主任王小兵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初春的阿吼村,到处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彝家新寨矗立在山间,水泥公路蜿蜒延伸到村民家门口,新居四周田园里种植的经济作物正冒出嫩绿的枝芽。村幼教室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唱着欢快的儿歌;产业基地里,脱贫户们正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查看着百合、贝母的生长情况,学习着最新的种植技术,为乡村振兴接续实施积聚着能量。 曾经的阿吼村全村946人中有309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是闻名的“特困村”。2016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阿吼村成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定点帮扶村,国网凉山喜德县供电公司的员工王小兵受组织选派,前往阿吼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5年来,王小兵团结带领村民们修公路、建新房、兴产业、改陋习、树新风,整村于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15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0739元,309名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深挖贫因对症“下药”除穷根 凉山州阿吼村只有946人,但村民们却分散居住在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山头沟壑中。驻村之初的那段时间,为尽早了解阿吼村的实际情况,王小兵每天起早贪黑、翻山越岭上门走访,仔细摸排阿吼村贫困人口家庭成员构成、住房安全情况、收入来源分布等,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了阿吼村脱贫致富面临的困境,为扶贫工作的精准展开取得了第一手详尽资料。 结合贫困户实际,王小兵和村两委成员共同总结提出了“334”帮扶模式,即“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帮扶理念,“支部共建、文明共创、产业共进”的帮扶举措,“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的帮扶机制,为阿吼村按时脱贫摘帽奠定坚实基础。 贫困户巴久克三兄弟父母早逝,都有轻微智障且都是单身,劳动能力差,薄地的产出仅够糊口。了解到情况后,王小兵积极与乡镇及民政部门联系,为三兄弟办理了低保兜底,全家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76岁的老人曲木产哈莫是一位独居老人,王小兵经常前去看望,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捐款,给老人修房子,得知老人腰疼后,王小兵及时买药,并送去了牛奶和棉被,在老人心中,早已把王小兵当做亲人。 “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才是阿吼村的未来。我们不仅要经济扶贫,更要精神扶贫”。为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王小兵以开展“四好家庭”创建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光亮宝宝”评比和“电力知识微宣微讲”“文明习惯小课堂”“送知识影片书籍”等活动,并在阿吼村组织开展了“厕所革命”活动,将村委会公厕、村民家用厕所全部由旱厕改为水厕。同时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治理活动,探索推广文明积分制,并在村内设置“文明新风奖”和“文民新风流动红旗”,促使阿吼村的村风民俗和群众的精神风貌明显好转。 扶智扶志凝心聚力促发展 制约发展的瓶颈是村民思想观念保守,谋生技能不足。如何把扶贫举措落地,既扶贫、也扶智、更扶志,成为阿吼村扶贫最艰巨的任务。 2018年5月16日,在喜德县公司组织的土鸡养殖劳动竞赛上,贫困户吉觉阿牛木乐呵呵地从王小兵手上接过11只岩鹰鸡苗,这是她第三次参加竞赛活动。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小兵书记,在他的帮扶下,我现在不仅能在家照顾好孩子,还能在产业园区务工挣钱。”吉觉阿牛木说,她丈夫三年前因病过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她独自抚养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在生活面临多重困境的时候,王小兵不仅将她一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为她送来了猪仔、鸡苗,还资助了辍学在家的儿子,让他回归校园。 在王小兵的帮助下,吉觉阿牛木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她的小女儿每次看到王小兵,更是会高兴地说“舅舅来了”。一声舅舅,让王小兵感到了温暖和信任,更感到了身上的责任。 2017年,为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王小兵和村两委经过商议成立了丽火农业公司和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决定流转土地种植“川贝母”“百合”等中药材,却遭到了部分村民的反对和不理解。 “阿吼村祖祖辈辈都是种洋芋(土豆)的,咋个种得起中药?这些东西名字都没听过,能种的活?”村民曲木阿各莫质疑声最为强烈。 王小兵也不辩解,带着村两委干部一趟又一趟、挨家挨户地耐心宣传讲解。当他第七次来到曲木阿各莫家时,她终于被王小兵的诚意感动了,答应了流转土地。见她都松口了,其他村民也纷纷答应。 在王小兵的带领下,阿吼村村民们逐渐转变了“等、靠、要”思想,积极发展生产,创收增收,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201和2020年合作社实现连续两年盈利,累计实现2次盈利分红,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分别领到2950元和1810元分红,让村民们在共享合作社发展所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对未来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充满期待。 身体力行防疫春耕两不误 2020年春天,猝不及防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而来,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中华大地悄然打响。 “你背个孩子在外瞎逛什么?口罩也不戴,孩子这么小,抵抗力差,传染了病毒怎么办,快回家去。”在疫情爆发最严重的时期,总能在阿吼村看到王小兵及时疏散人群、提醒大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背影。 疫情仍在持续,但阿吼村的产业发展、致富脚步却不能停。百合、川贝母是阿吼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3月正是百合春耕春种的关键时节,也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为了确保疫情防控和春耕春灌两不误,王小兵在阿吼村进村入口设置了疫情防控卡点,对过往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排查、测温登记,严禁外来车辆和人员进入村庄。组织成立了阿吼村疫情防控党员服务队,逐户排查外地返乡人员隔离情况,定时通过“阿吼之声”广播站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引导群众少出门、不聚集、勤洗手,实现了阿吼村村民“零疑似”“零感染”的“双零”疫情防控目标。 “大家都到这里来,我给大家讲一下百合种植需要注意的要点。”2月21日,阿吼村的天气格外晴朗,王小兵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们一大早就带着856斤百合种子,来到国家电网扶贫产业园区百合种植基地,组织村民种植百合。 为做好百合种植工作,在王小兵的带领下,驻村帮扶工作队与村两委成员主动与丽火现代农业公司对接,确定了百合种植时间和种源,并通过和合作社协商,组织村民对百合种植所需农膜、肥料等物资进行采购,确保百合种植顺利进行。 如今,1.5万斤百合、3万株天冬成功种植,在王小兵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阿吼村在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正在朝着乡村振兴目标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