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巡礼】川电外送促发展 巴山蜀水展新颜

发布日期: 2020-12-22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吹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九大愿景、“六个新”为中国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新蓝图,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战略目标落地四川正如火如荼。总结过去,未来可期。即日起,公司开设“十三五”巡礼专栏,从加快电网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持续推动改革创新等方面回顾、展示公司五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敬请关注。

title

攀西大裂谷间,金沙江浩荡奔涌,国家重大建设项目金沙水电站首批机组稳定运行,将滔滔江水转变为汩汩电流。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四川省电力装机规模已突破1亿千瓦大关,其中水电装机超过8000万千瓦时,稳居全国第一。

  要充分消纳如此庞大的水电资源并非易事。装机和发电量的快速增长,亟待电网和市场机制的支持。若送出通道受阻、供需关系失衡,大量资源只能白白流失。

  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富余水电消纳,成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深耕多年的课题之一。

  “十三五”期间,四川电力围绕“建机制、提能力、增外送、强优化、促增长、保安全”六个方面,制定了18项措施,全力推进四川水电增发减弃工作。

  目前,四川电网已累计向外输送清洁能源超过1.1万亿千瓦时。调峰弃水电量实现“四连降”,由141亿千瓦时下降至75.8亿千瓦时。今年底,四川地区水能利用率预计将达到95%,圆满完成国家能源局《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目标,实现新能源全额消纳、水电弃水稳中有降目标。

  外送通道奠定“硬”实力

  打开中国地图,不难发现,我国能源资源与生产力布局呈逆向分布。四川西部能源资源富集,与电能负荷中心却相隔甚远。源源电能,如何抵达需求侧?省内、跨省电力送出通道建设,为其开辟了空中“高速公路”。

title

“十三五”期间,四川电力加快完善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清洁能源消纳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2017年,川渝第三通道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

  2018年,路平—富乐500千伏线路工程、四川盐源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

  2019年,蜀州—丹景第三回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雅安送出加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

  2020年,500千伏康定至蜀州串补工程建成投运……

  一路捷报,鼓舞人心。外送通道不仅有效提升了雅安、茂县、康甘等水电通道的送电能力,更为四川经济建设提供了电力保障。

  此外,四川电力充分发挥特高压的“主力军”作用。目前,“新三直”工程(雅中—江西、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正如火如荼推进。

  ±800千伏雅中—江西特高压直流工程去年开工,目前施工人员正加紧作业,力争川云标段在年底贯通,2021年正式投运。±800千伏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白鹤滩换流站“四通一平”工作有望明年初全部完成。借鉴白鹤滩—江苏工程的经验,±800千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的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力争早日核准。

  枢纽平台发挥“软”作用

  2019年12月,四川水电外送迎来了关键性的历史时刻——全口径水电外送电量累计达到了10093亿千瓦时,成为全国首个超1万亿千瓦时的省份。2020年,四川全口径水电外送电量预计将达到1359.67亿千瓦时,连续七年突破千亿千瓦时。

title

在这背后,除了电网建设的“硬”实力,还离不开电力调度、电力交易等枢纽平台发挥的“软”作用。“十三五”以来,两部门横向协同配合,持续完善四川水电外送交易快速响应工作机制,全力保障四川水电富余部分能最大化送出。

  走进四川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自主建设的动态监视系统上,水电发电、外送能力等信息不断更新,调度员目不转睛地盯着如同“毛细血管”般复杂的线路图,实时组织水电外送。

  五年来,调控中心坚持清洁能源协调优化调度,支撑全网电力电量平衡,确保清洁能源最大化消纳,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如同“最强大脑”,统揽着千里之间的运维大局。

  走进四川电力交易中心,四川水电竞价现货市场圆满完成了首次长周期阶段试运行,交易分析员正对试运行经验进行总结,为下一步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做准备。

  自2016年成立,五年来,四川电力交易中心配合北京电力交易中心,丰富交易品种、优化交易方式、扩大交易规模,推动建立“水火打捆”外送常态机制,确保当前外送通道“能用即用、能用尽用”——如同“看不见的手”,优化着供需两侧的资源配置。

  深耕市场促能源转型

  在成都,一口火锅上桌,电磁炉取代煤气罐,煮起一锅麻辣生鲜。

  在绵阳,一架空客落地,清洁电能取代航空燃油,为机载电源“续航”。

title

以清洁水电替代传统能源,不仅是促进富余水电消纳的需求所致,更是助力大气污染防治、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四川电力完成电能替代电量50.5亿千瓦时。这个数字逐年拾级而上、节节拔高——67、84、113……今年,预计将突破130亿千瓦时。

  “十三五”期间,四川电力先后拓展燃煤自备电厂发电、工业锅炉及窑炉改电、机场桥载电源、电火锅等21个领域的电能替代工作,累计完成电能替代电量445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炭消耗178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4450万吨。

  此外,在乐山、雅安、甘孜、攀枝花等六地,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破土而出,绿色高载能产业呈现集聚趋势,预计将有效消纳300亿千瓦时富余水电。今年1至10月,四川电力已累计引导92家符合条件的新投(扩建)企业参与水电消纳示范交易,交易成交电量达39.35亿千瓦时,极大促进了省内及用电低谷时段的负荷增长。

  回首“十三五”,自古因水而富庶的巴蜀大地上,纵横交错的输电线路与河网并布,源源电能守护着绿水青山。放眼“十四五”,跨区8回直流输电线路的蓝图已经绘就、特高压交流电网有待实现从0到1的突破、电能替代电量向210亿千瓦时发起挑战……四川电力将持续促进清洁能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谱写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和谐篇章。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