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10时,成都轨道交通6、8、9、17、18号线五条线路同时开通初期运营。五线齐发,刷新了国内轨道交通一年内开通线路、里程记录,这离不开电力要素的全力支撑。 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部署指挥下,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全方位服务成都地铁规划建设,提前规划牵引供电主所电源,全程保障施工用电,打造优质配套电力工程,为成都地铁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 “一盘棋”规划深度融合 从2010年9月成都第一条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到2020年12月成都建成12条线路、518.5公里的地铁网,10年内成都成为地铁建设最快突破500公里的城市。双电源高可靠性的电力供应是地铁线路开通运营的必备条件之一。 为保障成都地铁今年实现五线齐发,早在“十三五”电网规划编制之初,四川电力就将地铁用电需求纳入成都电网整体规划。除了为地铁建设预留19个供电主所外部电源保障之外,还以“一盘棋”理念优化电网内部配置,全部提供异站双电源点,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经济性、供电可靠性最优。 成都公司和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建立对接机制,双方派出专业人员成立了地铁用电专项研究课题组,推进地铁线路规划和电网规划“一盘棋”工作。在双方规划融合、全方位合作下,成都地铁6、8、9、17、18五条线路共12个供电主所全部提前实现双回路供电,助力五条线路按期通过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 同时,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于2019年6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共8条线路176公里地铁已全部开工。今年,成都公司积极配合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完成第四期规划8号线二期、13号线一期、27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共52个站点,长约176公里地铁站管线方案审查,并配合编制了《成都轨道交通第四期外部电力通道统筹规划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率。 “电保姆”全程护航建设 盾构机是地铁隧道施工的“利器”。成都地铁使用的盾构机专为成都复杂的地质条件量身定制,功率最小的也高达2000千瓦,及时稳定的电力供应对工程的按期推进至关重要。 从地铁开始规划起,成都公司就跟踪各施工点位用电需求,选派专属客户经理担任“电保姆”,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报装服务,为地铁施工保驾护航。 “给地铁施工提供电源,最大的困难在于沿线容量、通道趋于饱和。”成都公司大客户经理刘秋雨介绍,地铁施工负荷波动大,符合用电线路接入条件的点位十分稀缺,有的地方还需要改接负荷才能满足地铁施工的要求。 如设计最高时速140千米的市域快线17号线,该线路串联了武侯、温江、双流三区,使用大内径隧道盾构机掘进,单台用电负荷5000千瓦,远高于普通盾构机的2000千瓦。供电客户经理想方设法将17号线两台盾构机分别接入两条配电线路,并改接线路,“挤出”足够容量,保证地铁施工用电。 2020年5月,18号线三期火车南站标段施工方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申请新装12960千伏安变压器用于地铁施工。但周边电源点覆盖多个居民小区,直接就近接入会影响居民用电质量,远端接入又会大幅增加投资。成都公司属地单位国网高新供电公司专属客户经理组织摸排片区用电情况,制定了将周边小区全部改接,保障地铁施工用电容量的方案。 在专属客户经理的推动下,从施工方提出用电申请到项目顺利通电,仅耗时15天。“感谢供电公司务实高效地为地铁施工提供电源,保障标段顺利开挖,为盾构始发创造了条件。”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合约计划部部长李永利说。 本轮成都地铁五线同时开通116个车站,专属客户经理在施工期内为车站及盾构施工用电办理业扩200余笔,均实现提前办结。 “零缺陷”打造优质工程 据成都地铁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成都地铁客运量实现50亿乘次用了9年时间,而今年1至11月,客运量就从50亿增长到60亿。可以预见的未来,成都地铁518公里的大线网时代,客运量将进一步快速增长。如此大的客流量,地铁安全可靠供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供电主所是地铁能量供应的心脏,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着后期运营安全。成都公司所属产业单位先后承建地铁牵引变电站10座,参建单位深知只有打造质量过硬的精品工程,才能为地铁运营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精英团队是保障施工的关键。在项目开工前,施工单位宏业公司就组建了具有丰富管理和实践经验的项目管理队伍,并针对安装精度高、进口设备多等特点,优化项目管理,保障工程质量最优。在现场管理上,项目部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及安全技术交底,严格作业过程控制,加大对重大风险、危险点、安全隐患的检查频次和力度,对施工班组关键工序及作业实现全过程监督指导,确保安全、质量、技术等工作均处可控、能控、在控状态。 随着项目管控及建设工艺质量稳步提高,宏业公司承建的地铁6号线110千伏柳家碾主所、8号线一期110千伏元华主所、10号线110千伏华新主所三个项目,均荣获成都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站颁发的文明施工达标工地荣誉奖牌。 本次开通的五条线路中,在12个主供电所及线路送电验收阶段,成都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标准,邀请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参与调试,督促整改设备缺陷和安全隐患,确保了“零缺陷”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