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一条长达1771千米的输变电工程,以四川凉山盐源县换流站为起点,沿着乌蒙山,经四川凉山,过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界,止于江西抚州市。这是为保障西部水电消纳,满足东部经济发展需求,正在建设中的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如今,工程川云段(456千米,铁塔986基)建设,已过一年多的时间,来自川、陕、吉、滇、粤、皖的近万名电力铁军,依旧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在崇山峻岭中架线,在蜿蜒的公路上运输,栉风沐雨地奋战在各自的施工标段。 从开工之日起,笔者常走进深山,耳闻目睹了他们在崇山峻岭中的工作与生活轶事。 住简易工棚 吃彝家饭菜 唱家乡小曲 施工期间,这些操着不同方言的工程建设者,有的租住当地彝族老乡房屋,有的驻扎在沿线施工的临时工棚。这些汉子们逐渐习惯了当地民风饮食,不仅学会了“子母给呢(吉祥)”、“卡莎莎(谢谢)”,“哇及哇(好)”“谷呢(请坐)”“恩让博(慢慢走)”等简单的彝族问候语,还学会吃惯了彝族特有的美食——“坨坨肉”和烤土豆、荞麦粑粑以及酸菜汤。 彝家的“坨坨肉”制作方法简单。就是将猪肉切成有一两多重的块状,直接放到锅里煮熟。这种猪体型小、肉质嫩,食不腻,很受建设者们的欢迎。 在今年六月施工高峰期时,这香喷喷的“坨坨肉”,因携带方便,派上了大用场。每当休息就餐时,施工人员夹上那么一坨肉,沾上有盐巴的辣椒渣,就着荞麦粑,说说笑笑地大口地吃下,随后在喝一口清凉水。时常听到员工说:“要是在再喝上几口热乎乎彝家酸菜汤,肯定会更爽。”即刻会听到“做梦娶老婆,你娃想得美!”的打趣,紧跟着就是一片笑声。 歇工了,面对落日的余晖,沿线各工地上,不时大声地唱几句秦腔、川曲、黄梅小调等家乡剧目。深山里施工,深山里宿营,只有数不尽的星星和工地旁的树木以及耳旁刮来大风声,在陪伴这些远离家乡,离别亲人的建设们。 高峰作业期里,不能下山休整,员工们头发长了,工装脏了,身体有异味了,面容被紫外线晒得更黑了。但他们没有退缩,仍以顽强的意志和作风,活跃在立塔施工的大山上。 动物来光顾 山路泥泞滑 “呼噜”响山中 七月中下旬,凉山和昭通区域,时而大雨倾盆,时而阳光普照,再次为施工作业增添了困难。 位于凉山州金阳县的山江乡、放马坪乡,尽管16基铁塔建设处在平均海拔1400米施工地界内,但这里有“吸血虫”——蚂蟥。一但被它叮咬后,皮肤会红肿且又疼又痒。 疼痛难忍的感觉,让许多建设者对这个能蹦又能跳,浑身滑溜的小肉虫。不得不扎紧裤脚,系严脖领,涂抹驱虫药剂,还在施工地段抛洒盐水施工作业。 在云南昭通地区彝良县树林乡、镇雄两县伍德乡,一年四季,很少见到有透彻的阳光,大多时间是阴雨蒙蒙、大雾弥漫的气候,施工作业基本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的。 湿滑的地面,相隔7—8米便不见人影,时不时地还要摔上几跤,加上又潮又湿的工装和低矮的临时驻地,让这些来自内地的建设者们,奋战在云雾缭绕、植被翠绿的“风景画”中,艰难地完成了从基坑开挖到立塔组立的施工期。 宁静的夜晚,大山里不时还有猴群和野猪来骚扰他们,而施工了一天的建设者们,此时早已伴着“呼噜声”进入了梦乡。次日,一觉醒来,常发现临时伙房内的食物不见了踪影。 尽管食物被窃,但工程建设者不忍驱赶这些外来“入侵者”,时间久了,员工们与它们混熟了,常常看见这些“朋友”近距离来光顾。 过桥跨大江 行驶蜿蜒路 “巨龟”“囧”进站 8月上旬,工程物资运输全面启动。大功率的牵引拖车,将在凉山州盐源县境内,翻高山,过桥梁、钻隧道、穿山谷。 在前4辆大马力拖车联合“握手”,后1辆同级别车辆助推,前拉后推,载着首台带有180个轮胎,长度达22米,负重285吨换流变,总长接近60米长的车辆,犹如一只伸出了长长“脖子”的“巨龟”,以每小时5千米的“龟速”缓行。 随着海拔的不断增高,伴着阴雨绵绵的云雾,车辆只能走走停停,行驶更加似“蜗牛” 。 夜幕临近,“巨龟”车队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地方安营扎寨。吃着备用简单干粮,睡在狭窄的车厢内,听着路旁流淌的河水声入眠。 走走停停,40名员工无暇欣赏山脊两岸的自然风光,嗅着路旁扑鼻的花椒麻香,盯着“巨龟”上的仪表数据。在阳光的照射下,他们的身影倒映在行进的路面上。 盐源县,西南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素有“高原明珠”“绿色长廊”的美誉,海拔在2500米,游客和居民众多。“巨龟”进城时,他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有的还喃喃自语:“啥子电家东东,咋那么大的铁坨坨呦。” 近140千米的路程,“巨龟”穿云破雾,“囧行”了整7天,安全驶进了盐源换流站。 乘车赴工地 徒步进深山 倾吐腹中言 在雅中工程建设中,有一支由43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部门,这就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分管工程施工的(川云段)指挥部,他们的任务是建管施工进展和安全管理。 为了建管好工程建设,指挥部成员不在电话中发令,而是乘车前往个个工地现场督导,一坐就要颠簸3个多小时,甚至有时从早坐到晚,才到了大山里的施工地。 笔者曾多次亲身感受到与这些工程技术人员,进山巡查督导的艰辛,崎岖弯多的“倒拐子”道路,他们变成了车里的“不倒翁”,晃来晃去。从车上下来,即刻有了头重脚轻,浑身在漂浮的感觉。 即便这样,技术人员每到一地,顾不上原地休息,立马又徒步上山,气喘吁吁的奔向施工作业场。他们居住的临时宿舍,大多时间空荡无人。 在上山或工作结束下山途中,常常听到他们这样的话语:“待工程结束,我要好好地休息几天!”“我会带着家人外出旅游一番!”“我看我该准备去当爹了!”“哥儿我工程结束,要去寻觅我的另一半喽!”“我想找件彝族哥们儿穿的‘查尔瓦’拍照留纪念。” 一位爱好诗歌写作的员工,竟然与众不同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写下了“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山再陡,都被我们翻越;路再险,都在我们脚下;塔再高,我们都是顶点;线再长,我们都是起点……”的诗句。 就是这些工程技术人员,有的还曾参加过昔日的青藏、川藏、藏中等输电大工程,各个练就了一双铁脚板,成为了翻峻岭走高山犹如《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 后记: 山高岭大,沟壑纵深,施工条件艰难。从施工建设之日起,近到百公里外盐源换流站,远到400千米外的云南昭通地界,建设者们的足迹和身影,已深深地留在了各施工现场。 是的,为了这项长达两年多的工程建设,建设者们有的才新婚不久,有的还在热恋中,有的刚刚做了父亲,他们很少与家人团聚,一心扑在各自的岗位上,粗糙黝黑的面容就是他们工作艰辛的见证。 生命在这里历练,人生在这里奉献。高高的山岗,耸立的铁塔和连起的银线。一条崭新的绿色清洁能源大通道与群山峻岭的乌蒙山区,构成了一幅建设者们在恶劣环境施工作业的最美画卷,印证了伟人的一句诗 “乌蒙磅礴走泥丸。”、 开心工作,快乐生活。这些外来的电力建设者们,多次乐观地告知笔者,虽然条件苦了些,但能领略到当地的神奇美景,岂不是旅游了一番,心情自然就舒畅。 工程建设还在继续,他们的身影,依旧在崇山峻岭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