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经营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和“过苦日子”的思想,按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毛伟明董事长提出的“不向困难退半步,只向胜利添精彩”要求,将提质增效、降本挖潜贯穿到日常经营管理中,以公司利益最大化统筹考虑,推动提质增效工作。为此,本网推出“提质增效”专栏,宣传公司各部门、各单位在提质增效、降本挖潜过程中的工作亮点,敬请关注。 11月12日,国网泸州供电公司完成了220千伏林杨一、二线19号铁塔迁改项目资产置换协议的补签工作,这是泸州公司签订的第一份迁改资产置换协议,标志着以“资产置换”处理迁改项目难题的创新举措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创新模式 应时而生 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电力设施资产迁改项目数量和金额呈现“井喷式”增长。 从2018年至今,泸州公司共受理迁改项目119个,涉及金额约3.5亿元。大量迁改项目的发生,导致原有资产的价值和实物状态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资产迁改处理模式弊端突显,如资产增减变动情况无法得到真实反映,新增迁改资产不能作为有效资产认定,拆旧资产账实不符,资产折旧及运维费用得不到准许成本弥补等,在成本监审过程中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泸州公司探索出“迁改资产置换”,指的是迁改提出方因自身建设需要,新建电力设施资产与电力企业原有的被迁改的电力设施资产进行交换的一种解决电力迁改问题的新模式。在这种资产置换模式下,电力迁改中遇到的诸多资产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为做大做实有效资产,准确反映资产状况,泸州公司将迁改资产置换模式落地作为提质增效的守正创新之举。同时,及时掌握迁改资产涉税事项的相关政策,积极收集本地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出具的政策性搬迁公告,并在合同中明确政策性搬迁条款,争取政策性搬迁免征增值税、契税等税收优惠政策,科学有效地维护企业在资产方面的利益。 深入沟通 务实推进 对社会而言,迁改电力设施涉及到的资产置换新模式是一个需要被逐渐认知的艰难推进过程。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泸州分校的建设涉及到的220千伏林杨一、二线19号铁塔迁改项目,就是泸州公司迁改电力设施资产置换的探路之举。 最初,负责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泸州分校电力设施迁改的四川昊阳恒利置业有限公司方面一直认为,电力设施迁改资产,无论迁改之前还是迁改之后,都是属于供电企业的资产,认为他们给的费用是属于搬迁补偿费,相当于一种补助费用,不是置换。 针对这种情况,泸州公司多部门人员多次上门,积极与迁改提出方沟通,反复讲明置换模式才是双赢可行的模式。如果以补助费用的形式处置迁改资产,需新项目的立项审批和物资两级集中采购环节,时间上不能满足迁改提出方的时效性需要。 经过努力,迁改提出方消除了疑虑,认同对220千伏林杨一、二线19号1塔进行迁改,并重新修建一座新的铁塔与泸州公司进行交换,妥善解决了拆旧物资的处置问题,为资产置换协议的签订奠定坚实的基础。 牛刀小试 收效明显 泸州公司当前运作的迁改资产置换模式在省公司也处于前列。采用置换模式处理迁改资产对于保证公司账卡物的一致性,做大做实公司有效资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仅220千伏林杨一、二线19号铁塔迁改项目资产置换协议的顺利签订,预计会增加有效资产1100万元,增加利润总额1130万元。”泸州公司财务资产部负责人刘益兴欣喜地算着账目。 为配合泸州市二环路的建设,泸州公司220千伏玉林北线61号—63号铁塔线路段,220千伏纳杨一、二线28号铁塔线路段,110千伏林冯线27号—29号铁塔线路段,110玉齐南北线46号—49铁塔线路段等,都将以置换模式进行迁改资产处置。 目前,泸州公司有17份迁改资产置换协议正在流转中,预计年内完成协议签订和置换资产的入账工作,将做大有效资产8297万元,增加利润总额9200万元。 下一步,泸州公司将继续梳理2018—2020年余下的迁改项目,补签置换协议,采用置换模式科学核算迁改资产,从而保证迁改资产账卡物一致。同时,泸州公司持续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汇报沟通,争取迁改项目投资计划在政府核准(备案),不断夯实公司有效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