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直”建设】翻过那山,跨过那江

发布日期: 2020-11-09

        蒙蒙细雨中,钟彬从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热河乡出发了。车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就能抵达目的地——位于雅砻江畔的N0111号铁塔施工现场。坎坷颠簸中,最险处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深渊。车辆急转急绕,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

  作为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川1标段)施工项目部人员,钟彬负责山上28基铁塔的建设。长期翻山越岭,他早已对每段坑洼、每个转弯了如指掌。眼见或者“体验”滑坡、落石等突发状况,也都是寻常事。但问起山的名字,钟彬有些不太确定,“我们都叫它‘雾山’,山上总是起大雾,严重的话,连路都看不见。”

title

  比起诗意的描述、壮美的航拍,钟彬眼里的特高压建设要实在得多。N0111号到N0139号铁塔,都是他和同事们,从去年十月开始,一基一基硬生生“啃”下来的。修建N0127号到N0137号铁塔时,由于塔都建在半山坡上,车辆停在主路后,钟彬只能步行抵达。“爬山遇到陡坡,就手脚并用。塔材运不上去,就建索道。办法总比困难多。”钟彬说。

  随着车辆转过最后一个弯,60米高、100多吨重的N0111号铁塔赫然入目。“这基塔我们采用落地双平臂抱杆进行组立,双臂可以同时起吊构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安全得多。”钟彬介绍说。铁塔附近,大小长短不一的塔材整齐堆叠,施工人员通过对讲机与吊车司机实时沟通,在吊臂的辅助下,忙着组装最后的横担。

  “上塔一定注意安全!”安全员李攀眉头微皱,目光有神,对即将登塔紧固螺栓的高空作业人员细细嘱咐。李攀有一口浓重的眉山口音,看起来要比35岁的实际年龄年轻一些。他笑着说:“可能因为常年待在山里,空气好,能保鲜!”虽是玩笑话,但也是事实。为了方便施工,李攀和工地上的兄弟们一起,长期租住在山里的民房。铁塔建到哪里,他就住在哪里。早上7点起床上工地,一待就到了晚上7点,日子简单、规律。休息时,他乐于发掘山上野生的小番茄、小芒果……摘下来就吃,算是“苦日子”里的一点甜头。

  除了操心工程的现场安全,李攀最放心不下的是正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唉,他跟我不亲近!”李攀苦笑着说。自从2009年开始在外干电力建设,他只在春节和家里有急事时返家。在家里也鲜少谈自己的工作。直到现在,孩子只知道他是“搞电力的”,总是“在外面工作”,全然不知崇山峻岭间那一基基高耸入云的铁塔与父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等他长大了,自然会懂吧。”李攀口气淡淡,眼里却有几分明亮。

title

  下午5时,随着最后一段导线横担进位成功,N0111号铁塔组立工作全部完成。看着工程按计划推进,李攀松了口气,打趣着说,“这可比我家小孩拼积木难多了啊。”一旁的钟彬不苟言笑,心里思考着即将开展的跨江放线工作。这也是一块“硬骨头”:无人机携带导线,跨过将近1000米的江面,将N0111号铁塔与N0110号铁塔连接起来。导线距离江面最近也有78.1米,相当于25层楼那么高。再加上高山峡谷内风力大、物资运输难、环保要求高……一步一步地想着,钟彬眉头紧锁,不敢放松。

  钟彬和李攀身后,碧绿的雅砻江在开阔的河谷中奔腾不息,见证着他们完成雅中工程一块块重要的“拼图”。

  据悉,作为国家“西电东送”大动脉之一,雅中工程建成后,四川电网新增外送能力800万千瓦,年外送电量达4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1600万吨,对于国家能源“西电东送”、大气污染防治意义重大。为了竣工投产那一天,这群电力建设者们,将继续步履不停,越过山川。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