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援彝这些年】千里援藏雪域高原写青春

发布日期: 2020-11-04

        编者按:从2014年10月起,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扎实开展内地科级干部对甘孜、阿坝公司援藏帮扶工作,2018年,公司又新增对凉山公司援彝工作的帮扶。截至目前,公司从内地先后选派了三批共87名科级干部到国网甘孜、阿坝、凉山供电公司开展援藏援彝挂职,挂职干部快速融入新环境,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管理优势,使受援单位整体工作水平得到提升。即日起,公司开设“援藏援彝这些年”专栏,讲述援藏援彝挂职干部的故事,敬请关注。

  乡城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距成都734千米,13小时车程。2018年10月,一位年轻人来到这里开始了援建工作。两年时间里,他认真的工作态度、娴熟的业务技能、乐观向上的“东坡精神”感动着国网乡城县供电公司每一名员工,他就是来自国网眉山供电公司的援建干部余晓东。

初来乍到 见面之“礼”

  作为援建干部,“安全”是余晓东在乡城公司讲的第一课,《安规》考试是他送给乡城公司员工的第一份“礼物”。

  在那场考试中,20多名乡城公司年轻员工做了一套由余晓东编发的考卷。见全是主观题,有的员工表示不理解,“还是出点选择题吧,这样‘好’过一些。”余晓东一脸严肃地说:“《安规》是用生命和鲜血写出来的,必须真正掌握!”

  为了杜绝考试作弊,他把考试安排到了食堂,一人一张桌子,相互离得远远的,还请了公司领导班子一起监考。那次成绩并不理想,平均只有40多分。余晓东立即着手研究对策。他组织培训,耐心讲解《安规》每一项条款的内容和内涵;同时还向乡城公司主要领导汇报,建议对学习和执行进行严格考核。

  很快,学《安规》、讲《安规》、执行安全管理相关规程,成为那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且成效明显。在后来的考试中,90分至100分的越来越多。对此,余晓东说:“大家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学好!”

别出心裁 传授思路

  余晓东刚到乡城公司的时候,有员工与他聊天时表示:“作为接受援助的‘落后’地区,希望能得到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这样就‘进步’了。”余晓东笑着说:“仪器设备可以想办法买,但思路和办法是买不来的。”

  思路和办法怎么来呢?余晓东用行动进行了回答。他到乡城公司各部门、班组、供电所,到各个施工和作业现场进行调研分析,很快提出了“123”的工作思路,即1个重点:人身安全,2个平台:“周讲堂”和“微课堂”,3个“抓手”:防山火、变电“五通”、项目储备。在该思路引领下,乡城公司员工安全意识不断提升,设备运维水平稳步提高。

title

  在具体工作中,他也把传授工作思路放在首要位置。他说:“生产和营销,虽然专业不一样,但干好工作的思路是一样的:一是向规章制度学习,二是向技术标准学习,三是向人学习。”

  为了帮助受援单位青年员工更快地提升素质和技能水平,余晓东搭建起“周讲堂”“微课堂”两个学习平台。在他的带动下,乡城公司年轻员工主动到“周讲堂”的讲台上分享学习所得,主动到“微课堂”上打卡学习规章、制度。“每天学习2分钟,安全行动一辈子”成为员工们的学习方式和思想共识。

倾囊相授 亲手示范

  参加援藏工作前,余晓东在眉山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从事优质服务及电费电价工作,此前,他又有长达8年的生产工作经验。既懂营销又懂生产,这让他在援藏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把所知道的都分享出来”,这样思维方式一直贯穿他在乡城的所有工作。

  余晓东在援助乡城公司电力生产工作的前一年半时间里,跑遍了乡城县每个村子、每个供电所、每个施工现场。针对线路缺陷隐患问题,他组织各班组、供电所全面排查梳理,纳入项目储备,完成了40余项设备隐患整治;针对变电运维管理,他按照“五通”要求制定了变电站标准化巡视手册和巡视卡;针对安全工器具管理,他制定了乡城公司班组(供电所)安全工器具管理办法;针对工作票管理,他对照《安规》要求定制了各种派工单,既提升安全生产质效又减轻了班组负担。

  随后,他又援助乡城公司营销工作。观察分析后,他将工作重心放到了“最担心”的电费抄核收工作模块。为此他结合乡城公司实际制定了电费抄核收管理办法,按要求重新定制了新的抄表卡,同时积极向国网甘孜公司争取费控和电能表改造项目。“实行线上管理才能走向真正的规范。”2020年乡城公司智能表覆盖率翻了一番,2021年将实现全县覆盖。

排忧解难 服务至上

  有100多户村民的正斗坝子是距乡城县最远的一个村庄,需要3个小时的车程,还要翻越几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大山。2020年农网改造工程中的一项内容是安装一百余只智能电表。由于担心新智能表“走得快”,起初部分村民对这项工作比较抵触。为此,余晓东和同事们一起深入村子里以讲政策、算经济账等方式进行宣传和解释。由于当时正值松茸采摘季节,大小型的宣传只能安排在晚上进行,返回县城已是深夜12时。

  乡城县青德镇农产品加工园区是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由于用户无功补偿装置配置不合理,力调电费占到总电费的一半,导致企业用电均价及生产成本偏高。余晓东主动带队到园区了解情况。他们一方面向客户宣讲,向县政府汇报公司电价电费政策,一方面帮助客户检查配电设施的配置及运行情况,经过技术分析帮助客户找到了无功补偿装置及变压器容量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最终客户力调电费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也随之减少。

山高水长 师友情深

  工作繁忙,离家遥远,余晓东在两年的援藏时间里,把业余时间都交给了爬山、摄影、看书和写字。

  高原风光、美丽的田园和藏房让他流连,并用相机、手机记录下工作和生活的点滴,“手机里的两万张照片是我来过的证明!”他喜欢把高原的美景拍照发朋友圈。其中一条配文“你们向往高原的白云蓝天,我也想念盆地的烟雨雾霭”流露出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他体验过高反、遭遇过晕车。问到当初为什么选择援藏,他说:“我喜欢这里的蓝天白云”,他还说自己“再苦再累都不后悔”。在甘孜公司组织的援藏挂职干部送别座谈会上,他讲述的不是自己的经历,却是乡城公司年轻员工离家千里,不畏艰苦默默奉献的故事。他说:“两年时光很短暂,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援藏期间工作和生活的艰苦,那些年轻的大学生们他们远离父母亲人,他们已经准备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涉藏地区的电力事业了,他们才是最了不起的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豪迈坚韧的东坡气质;“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乐观豁达的东坡精神。正是包括余晓东在内许许多多的电力人不畏山高路远,无惧地冻天寒,在雪域高原默默奉献,才有了支撑文明的光明。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