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国网四川映秀湾电厂应急指挥中心实时数据显示,当日岷江流域入库流量已降至618立方米每秒,这意味着该厂主汛期防汛工作接近尾声。 今夏,四川出现多轮持续性强降雨,岷江流域多次出现量级涨水。为确保设施设备安全运行,映秀湾电厂联动上游10余座电站,实时共享雨情、汛情、灾情,从6月12日以来执行27次停机避峰,启动14次预警响应,确保了一波又一波的洪峰平稳过境。这一数据创下“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以来的历史新记录。其背后反映出映秀湾电厂防汛工作的超前预判力与快速应对处置能力。 “四个打破” 充分发挥防汛应急管理体系之力 8月17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汶川县卧龙特区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卧龙镇道路、通讯、供水、供电全部中断。18时40分,耿达电站除卫星电话能畅通外,所有通信及监控无法使用。值班负责人陈均立即启动值班模式,将原由集控中心监控下的闸首值守,转变为闸首人员进行现场运行值班。 灾情不断变化。 20时49分,闸首35千伏正耿线15-16号杆塔间线路被飞石砸断,10千伏耿闸线多个塔基严重受损。 22时,渔子溪流域上的耿达电站入库流量达到635立方米每秒。 22时53分,映秀湾电厂启动防汛应急Ⅱ级响应,进入24小时应急值守状态。 凌晨1时,岷江流域入库流量达到2172立方米每秒,两条流域均遇到今年最大的一波洪峰。 为应对自1992年以来最大洪峰,映秀湾电厂果断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措施,同时打破以往各自为战的组织界限、协作不紧密的专业壁垒、消息来源分散的信息壁垒、区域管理不明确的责任盲区,充分应用防汛应急管理体系高效应对洪水。事实上,早在8月15日映秀湾电厂获悉上游降雨和来水等情况后,就通过科学分析预判将有一波洪峰过境,根据水质浊度和水情监测等情况,及时对渔子溪、耿达、映秀湾电站相继执行停机避峰。当17日晚洪峰过境时,在已提前停机开闸放水的情况下,各岗位工作人员默契配合,实施有效处置,确保了11台机组、相关电气设备和水工建筑物均未受到重大损失。 8月18日至19日,映秀湾电厂一边调派党员突击队、检修人员赶赴现场紧急抢险,一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耿站光纤中断期间发电运行方案》为洪峰后的尽快恢复发电打下坚实基础。 8月25日10时38分,映秀湾电站恢复发电;15时46分,渔子溪电站恢复发电;22时32分,耿达电站恢复发电。 目前,防汛工作尽管已进入尾期,但耿达电站闸首运行人员仍以“7×24小时”全勤值班模式守护电站。他们借助对讲机、手机或卫星电话与集控中心每小时互通运行情况,互报机组有功负荷、闸门开度、栅差水位等数据,以确保现场运行安全。 “三个联动” 构筑流域电站安全生产利益共同体 “凌晨2时37分,上游正河电站已停机避峰。”“岷江流域浮漂物不多,但水质较差、泥沙大。”……7月25日,连续强降雨导致岷江上游壳壳寨沟爆发山洪泥石流,沿途多个电站紧急停机避峰。 汶川县地质灾害监测群、耿达镇应急管理工作群等信息平台中消息不断,各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员和流域内上游毛尔盖、太平驿、福堂坝等梯级电站的联络员实时共享现场情况。映秀湾电厂紧急收集三站汛情、灾情和设备状态等数据情况,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召开防汛应急会商,研判险情,并果断停机避峰,成功避让一次流量高达1940每秒立方米的洪水。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目前,岷江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已扩展至三级支流,汶川至都江堰河段更是干流水电开发程度最高的河段,流域内的各级电站安全经济运行紧密相连。映秀湾电厂发挥职能联动、企企联动、政企联动作用,努力构筑流域电站安全生产利益共同体,有效确保了潜在风险有效可控,停机避峰科学合理,流域电站、村民安全。 “一个举措” 启动全新决策辅助防汛会商机制 6月28日,映秀湾电厂在流量为1406立方米每秒(正常流量上限1200立方米每秒)的情况下恢复了映秀湾电站发电,机组正常运行。这也是映秀湾电厂首次实现来水流量高出原发电流量上限情况下恢复发电。 据了解,该运行方式是映秀湾电厂启动防汛应急会商决策后决定的。在确保汛期高流量常态的情况下,为能安全地多发电、发好电,该厂转变“停机避峰”为“停机避沙”思路,以水质、栅差等方面作为判断依据,充分发挥水情测报、水质浊度监测设备作用,以数据分析研判为支撑,研判岷江流域来水情况,及时调整运行方式,科学指导提前恢复发电,最大程度发挥电站效益。 “今年6月份,我们专门建立了应急会商机制,这也是在防洪度汛管理上‘打破专业壁垒’的一个新举措。利用联动信息合理调整停机流量及其他参考指标,为防汛办决策提供合理避险、发电操作意见。”映秀湾电厂防汛办公室副主任马元江介绍说。 应急会商是在4种特定紧急条件下,请示防汛办确定后再组织开展的。整个过程组织速度快、信息来源准、现场分析全、操作意见稳。自启动以来,已组织13次现场会商、视频会商,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9次消缺” 保证机组具备运行最优发电条件 在一个汛期成功处置27次险情,是映秀湾电厂依靠科学研判、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四个打破,三个联动”作用产生的工作成效,也是数百员工夜以继日地进行消缺工作的成果。 7月17日9时,耿达电站2号机组X轴负方向推力轴承外循环冷却器和滤网同时出现堵塞,发电部机械班紧急赶往现场,在狭小阴暗的2号机风洞里埋头苦干7小时利用低压用气将堵塞之处疏通。 当晚,渔子溪电站1号机组球阀忽然无法正常开启。23点左右,机械班员工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现场,耐心梳理图纸、仔细推敲、反复试验才找出问题。为缩短维护消缺时间,确保顺利并网发电,维护人员连续作业24小时消除了缺陷。 3个月,27次停机避峰,现场情况紧急、操作频率高、连续时间长,对于每一位运行人员和维护人员的精力和体力都是“大考”。“我们运行值班员基本上都是连轴转,经常是在深夜里实施紧急停机操作,维护人员抓紧停机时间,争分夺秒的进行消缺处理,绝不因自身工作的不到位影响发电。”发电部主任王杰说,“他们,真的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