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扶贫”综合施策 精准脱贫“各显神通”

发布日期: 2020-09-10

        编者按: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公司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胜利收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扎实推进助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即日起,本网推出“脱贫攻坚”专栏,全面展示公司助力脱贫攻坚最后冲刺,宣传公司各单位在电力扶贫、精准帮扶、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爱心扶贫、党建扶贫、消费扶贫、文化扶贫等八个方面的工作亮点,敬请关注。

  “这些跑山猪运动量大,吃的都是天然食物,肉质也更好。” 9月4日上午,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派驻攀枝花市盐边县温泉乡大窝凼村的第一书记王芳耀正通过网络,直播推销村里的跑山猪。

title

  这已经不是王芳耀第一次直播了。从2019年下半年创立“金窝凼”这一品牌开始,村里的跑山鸡、土鸡蛋、有机蜂蜜等农产品开始通过各种营销途径,为人所知并走出大山。而这,只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倾力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点。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近年来,公司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胜利收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从电力扶贫、精准帮扶、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爱心扶贫、党建扶贫、消费扶贫、文化扶贫等八个方面集聚脱贫合力,全力冲刺,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电网建设,夯实脱贫根基

  在四川的版图上,辽阔的凉山、甘孜和阿坝,格外醒目。这里也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最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电网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6月30日,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仍被皑皑白雪覆盖的鹧鸪山上,110千伏夹(壁)马(塘)线路工程带电投运。这标志着国网四川电力经营区域内“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银线翻山越岭,将强劲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三州41个县,1107个行政村,502万居民自此用上了安全、可靠、稳定的大网电。

  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利念村因电网建设而受益。“供电充足了,我们在致富路上有了更多选择。”村长徐永海高兴地说。电网建设者们在村子附近繁忙,他也在奔波。“四处考察看看嘛,打算在村里发展黄牛养殖产业,带领村民奔康致富……”

  不仅仅是“三区三州”,在全川,公司大力推进农村电网建设改造,补齐电网发展短板,全力提升供电水平。“十三五”以来,公司在川完成农村电网投资276.96亿元,为240万贫困人口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其中,82.65亿元用于3668个中心村电网建设、5046个贫困村电网改造、835个贫困村动力电改造。

精准帮扶,搭建脱贫“造血”库

  “我就向合作社交了200元入股的钱,没想到去年就领到了合作社分红1450元。今年分红,我又领了1500元。”7月2日,在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第二届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分红大会上,村民吉觉阿牛木拿着红包高兴地说。

  受自然条件影响,阿吼村属于“三区三州”国家级深度贫困村。2016年公司其将其作为定点帮扶村,制定了一系列的精准帮扶计划:一边对当地电网进行改造升级,奠定坚实的能源支撑基础;一边邀请农业专家深入调研当地的土壤、水质、农作物情况,确定其“造血”最佳方案。

title

  经科学研判,阿吼村确定了种植百合、川贝母、青刺果,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并以此走上适合自身的脱贫道路。2019年,在持续帮扶下,合作社的百合、贝母、绵羊等种植养殖产业发展良好,与此同时,在“消费扶贫+电商”模式下,农特产品销售也十分顺畅,阿吼村全年收益达到32.58万元。

  所谓“精准帮扶”,关键就在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深耕扶贫工作之中,公司深刻意识到,只有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打造特色产业,才能真正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如今,在乐山市马边县探索出“产业+智力+爱心”三位一体扶贫模式,在凉山州喜德县推出“科学+绿色+可持续”扶贫模式,而取得了真实成效。

消费扶贫,打造致富 “金窝”

  大窝凼村位于四川省界与云南省接壤处,该村所在地平均海拔2000至3200米。村民以种植土豆、萝卜等传统农作物,养殖猪、牛、鸡等牲畜为生,但由于地处偏远,他们的农产品难有销路。

  2015年,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将大窝凼村作为定点扶贫村。经过3年努力,2018年,大窝凼村脱贫摘帽。之后的扶贫着力点转向为帮助全村“奔小康”。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攀枝花公司积极发挥帮扶单位资源优势,于2019年下半年帮助该村建立农产品品牌——“金窝凼”。同时,确定了以“合作社+农户+入股分红+农民参与发展”的发展模式,成立金窝凼绿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宽盈利渠道。

  “现在我们不仅仅开设了微店,还直播卖货。第一次开播成绩就很不错呢!”在派驻大窝凼村第一书记王芳耀的带领下,当地群众用各种形式销售产品,实现了农产品从“等订单”到“创订单”,把卖场搬上网络的转变,产品实现发销售,大窝凼也变成了“金窝凼”。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一直以来,国网四川电力充分发挥消费扶贫的杠杆效应,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创新,通过形式多样的消费扶贫模式,让贫困村的特色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帮助贫困群众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资金优势,促进贫困人口稳步增收。

党建扶贫,筑牢脱贫红色堡垒

  为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公司共定点帮扶208个村(其中贫困村142个、非贫困村66个),选派207名员工驻村帮扶,其中第一书记69名。

  “要想把扶贫工作做好,关键是党员干部带头,打造一支‘作风硬、能力强、敢担当’的攻坚队伍”,国网巴中供电公司员工周天俊自担任元柏村驻村第一书记后,逐个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谈心交心,形成工作合力;反复调研后制定了《党员先锋指数管理细则》《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等18个方案,形成了“按章理事”的良好局面;发展入党积极分子3名,培养党员2名、后备干部4名,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元柏村的扶贫工作也渐渐有了主心骨。

title

  国网广元供电公司派驻新山村第一书记杨奇国着力探索“党建引领、支部联建、文化浸润”脱贫帮扶新途径。通过树典型,激发当地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倡导党员干部亮身份,做到村里不管大事小事,件件有人问、事事有人管;阳光透明、公平公正的帮扶干部和村两委,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在广袤的田野、陡峻的山岭间,公司派驻并参与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们带领困难群众想办法、找出路,千方百计助脱贫,因地制宜促发展。他们用脚步丈量着脱贫攻坚路,用行动彰显着第一担当。截至目前,142个贫困村中,141个已全部脱贫出列,仅余的凉山州喜德县各则村亦将于今年脱贫。

智力扶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8月22日一大早,国网凉山供电公司派驻塘泥湾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张大海赶到塘泥湾村高考考生王补家中,询问录取通知书是否到达。一直关注并指导着这些彝族高考考生,学习、参加考试甚至志愿填报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更多的塘泥湾村孩子能走进心仪的大学。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路通了,房建了,通信发达了,而贫困地区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缺乏却显得更为突出。为化解此难题,公司把“帮眼前”与“扶长远”结合起来,实行“扶贫+扶智”造血式扶贫,切实帮助贫困群众克服“穷自在”和“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观念,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帮助贫困村的村民学技术……像张大海一样视“智力扶贫”为已任的电力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努力。

  付出总有回报。潘尔色莫就是从塘泥湾村走出的大学生,她将感受到的爱回报给了村里。今年疫情发生后,她约集几名大学生加入到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作为公司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点安置的“三定生”马永祥学成后,因为会藏语,又懂电力技术,他又回到雅江县,为电力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心扶贫,让孩子们心中有个“梦”

  7月28日,国网巴中供电公司志愿者来到巴州区第七小学西华山村小开展“川电留守学生之家”儿童节主题活动,陪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温暖的儿童节。

  四川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每年都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由此在农村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公司把关心关爱贫困家庭留守儿童作为爱心扶贫系列活动之一,主动履行央企责任,自2006年首家“川电留守学生之家”在达州市落户以来,14年来,公司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了221所“川电留守学生之家”。公司系统5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多年来持续坚持到“川电留守学生之家”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为困难儿童捐赠物资,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们得到思想上的引导,学习上的辅导,心理上的疏导,生活上的教导。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出贫困的思想禁锢,有展翅高飞的梦想,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望,这是我们扶贫的意义所在……”这是国网马边县供电公司员工李红燕无悔坚守扶贫工作第一线的动力,这也是千万坚守扶贫战线电力员工的初心。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