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至今,±800千伏复奉输电线路已累计向华东输送电量超过2554.84亿千瓦时。从1998年到2019年年底,四川水电外送电量(全口径)累计达10093亿千瓦时,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 2010年7月到2014年7月间,复奉、锦苏、宾金三大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先后投运,巴蜀“富甲天下”的水电清洁能源得以送往中国经济最富活力的东部地区。三大直流承担着80%以上的外送任务,向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大规模输送四川清洁水电,约占华东地区外受电量的三分之二。形象地说,浙江十盏灯中就有一盏是被四川外送电力点亮的。四川水电外送,在保证了西南地区清洁能源的大规模输送和消纳,保障了华东地区用电需求的同时,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推动绿色发展。 十年外送 清洁能源源源不断 四川地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带,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海拔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达1.45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2亿千瓦以上。“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清洁能源开发再次提速,水电、新能源新增装机规模分别为1600万千瓦、1000万千瓦,2020年四川全省总装机将达1.15亿千瓦。 打开中国地图,不难发现,我国能源资源与生产力布局呈逆向分布。西部能源资源富集,距电能负荷中心东中部地区却有数千里之遥,电力供需区域不平衡。基于此,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大力发展超、特高压先进输电技术,推进超、特高压工程建设,实现全国能源配置“一盘棋”,全面提升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效率。 10年来,四川的超、特高压工程建设日新月异。“十一五”以来,国网公司在川投资1000多亿元用于建设水电外送通道,省内建成了雅安、茂县、康定等八大500千伏电力汇集送出通道,跨省建成了±800千伏复奉、锦苏、宾金三条特高压输电线路,500千伏德宝直流输电线路,以及8回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为川电外送提供了“硬件”基础。目前,四川电网跨省最大外送能力超过3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 四川作为特高压建设“主战场”, 复奉、锦苏、宾金三大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为四川水电外送开辟了三条高速通道。其中,复奉工程起于宜宾复龙换流站,止于上海奉贤换流站,途经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8省市,承担着向家坝水电站的电力外送任务;锦苏工程西起西昌裕隆换流站,东至苏南同里换流站,途经四川、云南、重庆、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苏8省市,承担着雅砻江流域官地水电站和锦屏一、二级水电站及四川丰水期富余水电的送出任务;宾金工程起于宜宾双龙换流站,止于浙西金华换流站,途经四川、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等5省,满足了溪洛渡水电站左岸电力外送需求,额定输送能力800万千瓦。 保驾护航 清洁能源畅行无阻 四川电源距用电负荷中心距离远,建设大批大容量的超高压、特高压输电工程是“川电外送”的必由之路。但是,四川地形复杂,高山大岭多,地表起伏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多,特别是水电资源富集的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区,位于我国地形第二阶梯向最高的第一阶梯过渡地带,加之地震、冰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输电通道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除了外送通道建设的高难度外,地震、泥石流、山火、洪涝、雷暴等自然灾害给电网维护和应急抢修带来较大压力。目前,四川电网共有18座500千伏变电站、6000多千米线路位于甘、阿、凉等边远地区,最高海拔4925米。输电线路途经原始森林约1800千米、山区约8700千米、中重冰区约2000千米,山火易发区约650千米、多雷区约6100千米、地质灾害易发区约1080千米。 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国网四川检修公司运维电网各类自然灾害导致线路故障589次,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导致铁塔受损45基,山火导致线路停运41条次。加强人防和高科技的运用,是水电外送通道运维的两记重拳。近年来,公司在运检业务中引入“互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运用激光雷达测绘、三维建模、在线监测等技术实现精确的定位预警,同时,检修现场深入运用带电作业、智能机器人巡检等。2019年,公司为三大直流输电线路装上了2279只“千里眼”——可视化监测设备,在此基础上,今年深入推进林区草原电力设施防火、输电线路“三跨”、电网“三道防线”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等专项隐患治理行动,引入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和5G等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丰富“视频监控+机器人+无人机”应用场景,构建多维度智能化设备状态感知体系,建立了陆空一体的人防技防手段。 优化配置 清洁能源释放红利 全国能源优化配置“一盘棋”,充分释放着改革红利,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输送效率,助力川电外送,更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016年5月,作为全国首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四川电力交易中心挂牌成立。配合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纵向积极开展川电省间外送交易,克服四川水电外送通道受限等不利因素影响,适应市场变化形势,实现外送市场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拓展,周期由年度向月度、月内短期拓展,时段由丰水期向平水期拓展,方式由长期协议向实时现货拓展,通道由特、超高压向220千伏及以下“毛细血管”拓展,充分利用外送通道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川电外送需要。四川省电力交易市场化规模不断提升,参与市场主体从2015年的382家激增到2020年6月底9679家。数据显示,自四川电力交易中心挂牌成立以来,累计组织近四百批次市场化交易,成交电量超过3200亿千瓦时,服务八千余家企业、一百余家售电公司进行双边协商及集中交易,扩大了电力市场份额。 持续扩大川电外送规模是释放“一盘棋”红利的最有效方式。公司不断创新机制,在各方的协调推动下,自2019年开始,启动“水火打捆”跨区域送电,统筹省内与省间市场保障能力,今年上半年引导低谷弃水电量交易21.8亿千瓦时。 快马加鞭 能源消纳再上台阶 发展的引擎隆隆作响,电源装机的持续增长,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四川水电外送如火如荼,外送通道建设仍旧任重道远。 2019年,雅中-江西±800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建成投运后,四川电网跨省外送能力将新增800万千瓦,年外送电量将新增400亿千瓦时。目前,工程建设安全有序推进,计划将于2021年投运。除雅中—江西特高压工程外,正在积极推进的还有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工程,共同成为四川省继复奉、锦苏、宾金三大直流特高压工程建成之后重新启动的“新三直”特高压工程。 四川的特高压再一次进入建设高潮。“新三直”建成投运后,将总共为四川电网新增2400万千瓦外送能力,相当于在现有外送规模上实现翻番,极大缓解四川富余水电“弃水”问题,届时四川省年外送电量将达到约2500亿千瓦时。 未来,更多的特高压线路将继续穿越冬日的严寒和夏日的酷暑,穿行崇山峻岭最复杂的环境。随着川电外送规模的继续扩大,四川清洁能源比重不断提升,更加高效的能源生产、更加低碳的能源消费、更加绿色的能源消费结构,将推动能源变革实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