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甘阿凉】扎寨高海拔 组塔百余基

发布日期: 2020-04-23

 

  编者按:党中央吹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号角后,作为在川央企,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工作部署,坚决做到“一个确保,四个全力”,推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10个方面28项扶贫重点任务落地落实落细,加快推进在建的11项“三区两州”电网项目,以及剩余凉山州139个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建设,高质量实现“6·30  ”目标。为此,本网将推出“决战甘阿凉”专栏,敬请关注。 

           4月12日15时40分,经过3天的连续作业,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中咱至苏洼龙35千伏线路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跨越最长N78号铁塔组立完成,这是国网巴中供电公司援建“三区两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项目组中立的第100基铁塔。

  肩挑背扛运塔材

  “嘿咗,嘿咗……”4月9日,一阵整齐的劳动号子声拉开了中咱至苏洼龙35千伏线路78号塔组立的序幕。在甘孜州巴塘县苏洼龙乡金沙江边险峻的大山上,10余名电力工人正一前一后抬着两根主塔材缓缓前行。

title

  前往78号塔施工现场,需要经过一段长长的盘山公路。路面坑洼不平,石块堆积的护栏并没有给人几分安全感。一边是几乎直立的陡坡,一边是奔腾的金沙江。由于塔基距离道路较远,且向下坡度较大,骡马运输困难,塔材二次转运只能由人工肩挑背扛。

  “中咱至苏洼龙35千伏线路平均塔重6吨,N78号塔是大档距、加强型塔,塔重超过12吨。”据现场施工负责人文彪介绍。N78号塔与N79号塔之间跨度超一公里,按照加强型铁塔设计,一块主材至少需要6个人才能抬起。

  现场,工人们两人一组,分列在塔材的前中后位置,一手扶着绳索,一手握住肩上的钢管,喊着“嘿咗、嘿咗”的号子上山。

  中咱至苏洼龙线路沿途道路崎岖,塔基距离道路较远,现场物资转运大多采用骡马运输和索道运输,部分采用人力运输。高海拔影响着运输效率,体力劳动比低海拔地区消耗更多的能量,也需要更加精密的配合,脚下不平的小路,每一步都很艰难、很慢,却又很少停歇。

  带着“伤疤”战高原

  “眼镜,注意拉紧钢缆!”4月8日,在中咱至苏洼龙35千伏输电线路44号塔组立现场、海拔4000米半山腰处,“眼镜”正专注地拉着绞磨的钢缆。

title

  工友口中的“眼镜”叫陈勇,是国网巴中供电公司援建“三区两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施工队的一员。

  1991年出生的他,个头不高,文质彬彬的脸上戴着一副黑边方形高度近视眼镜,头戴蓝色安全帽,有些褪色的衣服的两肩上沾满了拉钢缆留下的黄色锈迹。蓝色安全帽下,一张黝黑的脸上分布着数十个大小不一的“疤”,裂开的“疤”间露出细嫩的皮肤,最大的几块“疤”之间还透出若隐若现的血红色,而他宽厚的下嘴唇上有一道被高原紫外线和雪风吹得皴裂的“深沟”,29岁的他已“饱经岁月沧桑”。

  今年3月中旬,陈勇跟随国网巴中供电公司的施工队进驻甘孜州巴塘县,参与架设中咱至苏洼龙35千伏输电线路,主要负责铁塔组立地面的工作。除了“拉绞磨”,地面组片、牵引风绳、搬运塔材……一样不落,动作麻利。工友一声“眼镜”,随叫随到,从不叫苦说累。

  陈勇他所在的这支施工队已经有两名工人因为适应不了高反而离开。“眼镜”很顽强,尽管一样有轻微高反,但他都坚持下来了。

  建好铁塔再下山

  “N16号至N26号塔距离更远,单边需要4个小时以上。我们准备了帐篷,带足干粮,打算住山上。”中咱至苏洼龙35千伏输电线路I标段施工负责人刘明辉说。因为塔基较远,为了节约路上时间,减轻疲劳程度,提高工作效率,施工队就在山顶“安营扎寨”,干脆不下山了。

title

  铁塔大多位于山巅或山脊,山势峻峭,高度落差近1000米,从山脚爬到山巅,有的单边需两个小时以上。由于不能带火种进山,针对较远的铁塔,施工队准备了发电机、电磁炉等,驻扎在组塔现场,组完了才下山。

  这条线路是国网巴中供电公司援建项目中施工难度最大、作业条件最艰苦的工程。线路全长38.8千米,共有塔基104基,平均海拔在3400米左右,组塔工作常常在山坡上开展。

  山上土石松散,风一刮,常有飞石滚落下山,稍有不慎就会滑落山坡。也很难在山上找出一块平地,供施工人员堆放塔材、悬瓶和工器具等。施工队因地制宜,打下锚桩,横着斜坡摆放,施工图纸只能使用小石头固定,顺着倾斜的山坡铺开。

  截至4月14日,中咱至苏洼龙全线已完成铁塔组立42基,占比40%。整个工程共有铁塔272基,已浇筑272基,占比100%;已完成铁塔组立119基,占比43.7%。目前,国网巴中供电公司共投入18个班组433人奋战在“三区两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现场。(刘欢 刘柄宏 王玉龙)

  信息来源:国网巴中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