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山旮旮的那一边哦,我在山旮旮的这一边呢,想亲亲的在一起哦,哥还得走上半天......”这是传唱在乐山市沙湾区范店乡的一首山歌,真实反映了这里平均海拔高、沟深谷幽、山高路险,交通极其不便。 这里背靠峨嵋山,平均海拔1095米,最高海拔1740米,当地村民利用垂直分布的山系,种植黄连、白术等中药材,是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之乡。 3月19日一大清早,国网乐山供电公司葫芦供电所的袁正强和廖月阳按照工作安排,戴上防疫口罩,背上工具包、望远镜,骑上摩托车,翻山越岭巡视线路,海拔高差1200米的10千伏龚范线双溪支线是巡视重点。 “我早晨出门时只买了两瓶矿泉水,忘带干粮了,这山上可没小卖部,中午饭回家肯定是赶不上了,今天得挨点饿哦。”袁正强笑呵呵递给廖月阳一瓶矿泉水说。 “迟点吃饭、少吃一顿又饿不死,走哦,出发巡双溪村线路。”廖月阳扭着油门,摩托车一路烟尘载着俩人的赶往双溪河口。 昨夜山里又起大风,虽然线路没有出现跳闸情况,但是两个老搭档不放心这条穿林跨沟、翻山越岭的老线路,早早向所长汇报,开始了对该线路的巡视工作。 在双溪河口,俩人停放好摩托车,带上巡视工具,开始徒步穿越2千米长的峡谷“一线天”,10千伏双溪支线就在200米深的峡谷顶上飞架到双溪山顶。 峡谷外春阳暖暖,溪水潺潺的峡谷内凉风透着寒意。谷窄处不足5米,世代居住在高山之上的双溪村人沿壁凿路,靠着这条幽深溪谷与外界相连。 每走一段,能望见谷顶的电力线路,廖月阳就会用望眼镜仔细观察。 “1号杆至2号杆松树两棵,树枝离线路距离安全。” “4号杆至5号杆云杉树距离线路风偏不足,做好记录,下月检修时可以处理。” 两人一个仔细巡查线路通道情况,一个认真做好记录,他俩这样搭档巡线护线35年了,这条深谷也走了35年。 35年前,18岁的廖月阳当上村电工,认识了23岁的袁正强,那时候袁正强一家还住在双溪山上,这条溪谷路他已经抹黑都能记得清。 1985年夏天,范店乡双溪村从乡镇上用水泥小方杆架起通了8千米电力线路,山顶上许多人家第一次见证了拉下线盒子屋里亮堂堂的奇迹。 “还记得我们当年抬水泥小方杆过这一线天不?”在一处能见到阳光的石滩,俩人坐下休息时袁正强问道。 “咋不记得呢,我们是穿着短裤,汊着山溪水,把25根小方杆硬抬上山的。20里山路千个湾,千米高山转弯弯,早上出门鸡在笼,晚上月亮星星伴着回家,那鸡啊在笼子里怕都困了一觉了。”廖月阳望着岩壁上斑驳的光影,眼里满是回忆。 “这溪谷里没人,咋俩戴啥口罩嘛,取了呀。”袁正强和廖月阳开玩笑。 “戴起哦,这里来的游人还是零零星星有的,你咋晓得他是不是新冠肺炎呢。走走走,又出发。” 40分钟,穿过峡谷,眼前巍峨的大山横亘在山谷之上,天空湛蓝。穿过竹林坡,攀过“九十九道拐”,道路愈发崎岖,石板凿刻的山路极度考验每一个攀爬者的膝盖和小腿肌肉。 12时30分,到达线路终端杆,仔细巡查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箱,做好记录,两人身上早已汗湿一片。 “老袁,还记得不?2000年我们改造小方杆,60根电杆、4台变压器、成吨的线材,就是从这一线天人背、肩抬、马驮,一步步爬上来的。” “咋不记得,20年前搞第一期农网改造,我那时也算小伙子。”袁正强擦着额头细汗,望着老家山后陡峭的“猴子坡”山岩和翻山而去的电力线路,“还有一年半,我可就退休了。”说话间满是不舍,俩人久久望着蓝天下的大山,昔日的劳动号子,仿佛又回荡在这山中。 一期农网改造后,双溪山上灯更亮了。到2019年底,国网乐山供电公司在双溪村先后投资180万元,延伸高低压线路3.5千米,新增和更换配电变压器5台,有力支持高山群众开展药材种植、生态猪养殖和林业发展。 “走,我们沿村道检查低压线路,挨家挨户检查安全用电情况,现在是下午1点钟,争取2点半下到溪口,回家吃午饭。” “要得,到你家吃哈,我老婆子去帮人挖药材去了。” “我俩还客气个啥,走起,走起。” 两个蓝色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半山坡金黄的油菜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