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公司:绿了青山 红了日子

发布日期: 2020-09-23

        湖光山色,烟波浩淼。仲秋时节,明媚阳光下的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黄桷坝村,蜿蜒的公路如一条黑色飘带穿行在万亩红豆衫林中。云深处、青山间、碧水畔,风格各异的客栈,鲜花飘香的民宿院落点缀其间,随处可见的是村民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黄桷坝村面积12.1平方公里,全村人口3551人。黄桷坝村依托丰富的林竹资源和黄龙湖水资源,建起农旅产业园,昔日“捧着金碗受穷”的村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近年来,黄桷坝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曾经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随着精准扶贫的不断深入,逐渐得到解决。现在,川南大山深处民富村强,产业兴旺,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悄然形成。

title

  山村变景区村民成了“上班族”

  “在村里种植基地和产业园务工,每月可以挣2000多元,还能照顾家人,很方便也很划算。”9月18日,刚刚领到工资的村民刘志英心里美滋滋的。从2018年开始,她在村里成为“上班族”,每年两万多元的劳务收入让她很欣慰。如今的黄桷坝村快速推进农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村民有了更多就业机会,有的把土地流转给企业成为产业工人,有的农忙耕种、农闲到企业务工,成为“两栖”农民。

  黄桷坝村党支部书记何君是村子发展的亲历者。他说,村里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再到智慧用电,变化特别快。直到现在,他还记得从前用电时的窘迫。

  2002年以前,黄桷坝村就是藏在大山深处的原始村落,供电质量差,路不通,灯不亮,外面的人根本走不进来。

  2012年以来,随着国网泸州供电公司对黄桷坝村进行农网升级改造,村子越变越亮。上马镇党委、政府招商引资打造黄龙湖生态丛林漂流,让昔日沉静荒山沟变成夏日避暑的“欢乐谷”。黄龙湖畔还建起了龙湖水香农旅文化产业园和麒麟阁文旅产业园,一村三景,全村就是一个大公园。

  目前全村有400多名村民从事安保、保洁、管理种植和餐饮服务等工作,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14000多元增长到目前的22000多元,村集体公司收入也实现翻番,今年预计可达280万元。

  老宅变民宿进山游客络绎不绝

  “没想到我准备拆除破旧的房屋,却是民宿老板眼里的‘香饽饽’,不仅保留了老家的祖屋,每年还能收入6000元租金。”村民胡勇、胡树华兄弟多年在外打工,家中400多平方米土坯房因年久失修一直闲置,龙湖水香农旅文化产业园租用他们的房屋进行加固装修,打造成花园式民宿和农家乐。

  现在全村老房屋都“活”起来了,这些屋子不但美化了村落,村民还能在老屋里赚钱。

  “追仙客”是当地一家网红民宿,老板张钰是城里人,2018年来到黄桷坝村,租用村民的土坯吊脚楼,投入70多万元将吊脚楼改造成民宿。“黄桷坝村有山有水有耍头,我们的民宿接待能力有100多人,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都要靠预定才能入住。”随着国庆黄金周的临近,张钰对民宿经营信心满满。

  泸州公司在电网改造过程中注重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保持山村自然风貌,将供电设备巧妙融入村民建筑和院落建设的设计中。

  目前村里共有8家宾馆、民宿、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0万人以上,还有常有外国人来村里游山玩水。

  电能替代“一户一景”院飘香

  今年60岁的魏成平是三峡移民,2004年落户黄桷坝村,10多年的移民生活让他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魏成平坦言,以前村里的厨房烟熏火燎,烧柴做饭污染环境不说,每年还得上山砍树做柴火。

  “现在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环境跟城里一样舒适。”

title

  厨房不冒烟,堆放柴火的院落建起小花园,环境变得更加整齐漂亮,村里顺势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飘香小院建设”,把尊重村民传统生活习俗文化和倡导村民实施文明新生活相结合,推广“节能环保、绿色用能”新模式,逐步改变村民烟熏火燎生活方式。泸州电力员工进村普及安全用电知识,推广电能替代,给村民算经济账、生态账,让村民自觉投身整洁厨房革命。

  黄桷坝村实施电能替代后,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7%上升到现在的68%,山更绿了,2019年上马镇获评第三批四川省级森林小镇,百姓的日子更加红火。

  如今,黄桷坝村,正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的故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