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银线铁塔 川西北高原之上,当夜幕降临,阿坝州阿坝县贾洛镇街道旁的灯光依次亮起,远在漫则塘深处的牧民点亮家中电灯,这束光见证着阿坝电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非凡历程。 二十年来,阿坝电力实现了从“煤油灯”到灯火通明、清洁能源点亮生活的飞跃,从“满目疮痍”到繁荣振兴、构建多能互补电力系统的跨越。 从一座站到一张网、从星星点点到星河璀璨,阿坝电力二十年来,这束现代文明的电网之光,不仅点亮了川西高原万家灯火,更照亮了阿坝迈向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康庄大道”。 运用无人机开展巡线 田间地头开展助农 开展入户宣传 电力护航文旅发展 绿网筑基 从雪域高原到绿电枢纽的能源跃迁 盛夏8月,红原大草原上歌声飞扬。四川阿坝红原雅克光伏电站100万千瓦光伏项目的“蓝色矩阵”在骄阳下铺展,转化为澎湃绿电,经红原220千伏变电站汇入电网,驱动成渝地区的机器轰鸣,点亮千家万户的灯火。 阿坝州水、光、风清洁能源技术可开发量近1亿千瓦,是国家“西电东送”重要基地和骨干电源点。如何将“水”“风”“光”自然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国网阿坝供电公司以电网升级为核心,持续加快电力大通道建设,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让清洁能源从“零散分布”迈向“集约利用”。 高压直流通道架起“绿电高速路”。去年底,阿坝金川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成功投运,作为国网阿坝供电公司调度管辖的第200座变电站,不仅极大地完善了阿坝州西北部地区网架结构,提升了清洁能源外送能力,还破解了马尔康、金川、壤塘片区长期无220千伏电压等级重要支撑电源点的难题。 “阿坝电网建设已经正式驶进快车道。”国网阿坝供电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阿坝电网已基本形成以500千伏网架为支撑、220千伏网架为骨干、110千伏网架全覆盖,四大电力通道并行外送的电网格局,电网供电能力达372万千瓦,最大送出能力533万千瓦,年外送电量达155亿千瓦时,极大促进了阿坝资源优势的转化。 在建工程也在为能源输送“添砖加瓦”。鹧鸪山下,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坝-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加速推进。建成投运后,将提升阿坝通道送出能力一倍以上,保障川西地区未来2000万千瓦新能源送出需求,为成都增加一条新的“电力高速公路”,把川西清洁电能送至环成都城市群负荷中心,推动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阿电之根,深植于家国使命的责任中。 自2005年成立国网阿坝供电公司以来,阿坝电网结构迅速得到提升。2006年,公司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银杏变电站投运;2007年,500千伏茂县变电站投运,阿坝电网正式迈入超高压时代……近二十年来,国网阿坝供电公司先后完成“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无电地区建设、“情暖藏羌”、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三区三州”等重点工程建设,建成投产马尔康500千伏、红原220千伏等140项输变电工程,新增线路4630公里,电网规模增长8倍。 绿脉共生 从生态保护到产业转型的发展答卷 若尔盖湿地保护区,平均海拔3500米的苍茫天际下,输电铁塔银线飞渡,猛禽盘旋翱翔。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这里生活着200余种鸟类,包括金雕、猎隼、大鵟、红隼等多种猛禽。 这些鸟类喜欢择高而居。过去,由于鸟类常衔着铁丝、细绳等材料在输电铁塔上筑巢,容易导致电路跳闸等。 如何实现“专业护线”与“科学护鸟”的协调发展? “对鸟类活动频繁的110千伏及以上线路杆塔,我们选择在杆塔非防护区配置被称为‘生命鸟巢’的人工鸟巢,为不同的鸟类提供栖息空间。”国网阿坝供电公司电力专家刘勇说,通过研究鸟类的天然鸟巢,公司采用仿生原理对鸟类生存环境进行复制,设计仿生式人工引鸟巢,实现对鸟类的保护。 让“生命鸟巢”从源头化解“鸟线矛盾”助力濒危物种保护,国网阿坝供电公司将生态公益融入企业基因。截至目前,国网阿坝供电公司在若尔盖湿地草原已累计安装人工鸟巢67个、动态旋转设备178组,39基杆塔带电部位完成绝缘化治理,成功吸引200余只鸟儿入住,猎隼、大鵟等一、二级保护鸟类产蛋58枚,孵化率100%。 在推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国网阿坝供电公司始终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命题。不仅要让鸟儿“有家可回”,也要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 阿坝州汶川漩口新型工业园区,从地震废墟中走出,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崛起。其中,稳定的电力支撑更是打通了园区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脉络。 走进阿坝铝厂,成堆的铝锭排出百米远,企业发展势头正劲。“通过‘绿电’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延伸铝产业链,我们守环保底线。”重庆博赛矿业集团阿坝铝厂厂长全鹏程说,2008年技改扩能以来,企业在国网阿坝公司助力之下,常态化保持环保设备运行正常,电力有保障,企业有干劲,有效实现了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阿电之路,开拓在发展新局的航道中。 今年以来,国网阿坝供电公司持续拓展服务范畴,优化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定制式、个性化、高品质的电力服务,“三省”“三零” 服务全覆盖,有效降低企业投资, 高效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助力企业实现了新跨越。 绿色赋能 从民生改善到全域旅游的全面升级 电力走进雪域高原千家万户,离不开配电网“毛细血管”的末端输送。“现在我们白天用电煮饭,晚上还可以看电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阿坝县贾洛镇曼巴村村民泽让多吉回忆道。 视线拉回到10年前,阿坝州已初步形成了阿坝南北两个片区电网格局,输电瓶颈和供用电矛盾问题得到缓解。彼时,红原、阿坝、若尔盖等地部分偏远农牧区仍生活在无电时代,无电的生活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冬去春来、四季轮回。经国网阿坝供电公司在上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工作与奋力拼搏,阿坝州的无电村落彻底告别了“黑夜”时代。通过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实施区内电网结构更加优化,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大幅提升,满足了广大群众用电需求,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彻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不少群众还吃上了“旅游饭”。 阿坝东北部,九寨沟景区内风景如画,往来游客络绎不绝。这幅生机勃勃的文旅图景背后,国网阿坝供电公司创新实践“电力+旅游”服务模式,为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以可靠电力保障和智慧能源服务守护着“童话世界”的宁静秀美。 阿坝西南部,四姑娘山景区周边户均容量提升至现代化文旅业态标准,满足民宿、餐饮全电化运营需求。针对景区用电特性,技术人员引入智能电表实时监测系统,建立“景区经理+电力管家”24小时响应机制。“全电民宿打造后不仅更安全,供电可靠性更是质的飞跃。”四姑娘山阅山四季民宿酒店负责人祝启军对此深有感触。 数字化创新正在重塑文旅服务体验。通过“电力一张图”系统,全州景区、酒店的用电数据实现可视化监控,并为旅游线路规划、充电设施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扫码查桩位这些功能太实用了!”上海游客通过“网上国网”小程序快速找到充电站的经历,正是智慧电力服务的生动注脚。 今年8月,阿坝州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召开,明确提出,阿坝要率先走出一条产业化、全域化、高端化、人性化、国际化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从保障基础用电到推动业态升级,从守护绿水青山到赋能智慧旅游,国网阿坝供电公司正以可靠电能和绿色动能持续擦亮城市文旅名片。 阿电之志,闪耀在追光奋进的征程中。 当银线跨越山河,阿坝群山深处的村庄,如今与广阔世界同频共振,电力工作者将党的温暖和光明送进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靠烧牛粪照明取暖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国网阿坝供电公司电力“满格”服务,让群众的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产业旺、乡村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已铺展开来,坚强的电力引擎也持续助力阿坝经济社会腾飞。 绿电筑巢 从扎根乡村到智育帮扶的全面振兴 “深入农村,就是要和村民心连心,你把村民当家人,村民自然把你当家人。”翻看茸瓦的工作笔记本,只见上面这样写道。 2021年,茸瓦作为国网阿坝供电公司第二批次驻村工作队队员,被选派至黑水县知木林镇热窝村开展帮扶工作。在海拔2900米的热窝村,她的足迹遍布热窝村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与144户村民之间搭起了一座无形的“连心桥”。 茸瓦的故事,是国网阿坝供电公司奔赴乡村振兴一线员工的缩影;热窝村的变化,更是国网阿坝供电公司倾力支持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实践。 近年来,国网阿坝供电公司在深耕农村发展上狠下功夫,在黑水县打造阿坝州首家“电力爱心超市”;助力汶川县、小金县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跑出“加速度”,不断优化电网结构,补齐农村电网的短板;在金川县打造首个共享用电项目,解决群众“灌溉难”,农村地区电力保障水平得到持续提升……从助力春耕春灌到保驾护航丰产丰收,让清洁“电力”激活了川西北高原之上农业生产,让群众实现了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 龙海燕是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招收的375名“三定生”中的一员。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壤塘县,正式成为国网壤塘县供电公司的一名电力员工,和她一同进入阿坝电网的还有53名校友。 青年员工作为人才队伍的“生力军”,十余年来,为培育并挖掘内生动力,破解“缺人”难题,国网阿坝供电公司未雨绸缪,因地制宜启动“三定生”培养和“521”人才援建计划,一条“输血”与“造血”并举、“输送人才”与“培养人才”并重的帮扶之路由此开启。 “三定生”政策的出台,让国网阿坝供电公司走出了一条培养本土化、懂技术、留得住的优秀技能人员实现路径。截至目前,共有447名“三定生”通过统一校园招聘,成功入职公司所属各县供电公司,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从大山里、草原中走出去,又回到阿坝扎根故土,他们以“电网人”的身份反哺家乡父老,为雪域高原“最基层”“最末梢”带去了希望和无限可能性。 阿电之为,奋进在时代大潮的脉搏中。 如今的阿坝,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俯首抬头都是景,乡村振兴的浪潮在澎湃电能的助推下持续涌动。进入新时代,国网阿坝电力将以更加磅礴的发展之势,永不懈怠的奋斗之姿,书写好国家电网为人民的时代答卷。 二十载春华秋实,二十载开拓进取。从梭磨河畔的第一盏电灯到覆盖川西北高原的角角落落,阿坝电力事业以“缺氧不缺精神、 艰苦不怕吃苦、 海拔高境界更高” 的坚韧,在川西北高原书写了一部民生史诗。 信息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