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报》:《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布日期: 2023-12-01

 《国家电网报》:《水》:为有源头活“水”来1.png

11月7日,在第四届中央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微视频)展映发布活动现场,微电影《水》作为“社会责任”类优秀作品在活动现场重点展映,获得观众好评。活动评委、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说:“《水》的主题有高度,从小切口反映了大主题、小角度见证了大时代、小故事展现了大情怀。”《水》背后的故事,还要从发生在四川省叙永县水潦彝族乡的真实事件说起。

水潦彝族乡土少石多水稀缺,以前当地人靠种玉米、土豆等耐旱、耐寒作物生活。1967年,一名村民偶然发现村子附近的绝壁上有一眼山泉,水量很大,长年不断,大伙儿商定从200多米高的绝壁上凿堰引水。12名村民历时八年半凿出了一条850米长的大堰。然而,大堰只能将水引到绝壁边上,村民仍得每天背着沉重的扁缸爬上绝壁,一步一挪地背水回家。影片中,赤水河村村民本色出演,背着沉重的扁缸沿着山间小路向上攀爬,重现当年村民背水的场景。

20世纪80年代,水潦彝族乡用上了小水电,但是用电一直不稳定。2015年,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全面接收叙永县的小水电供区,并对小水电供区实施农网改造。今年5月,水潦二级提灌站建成投运,赤水河的水“爬”上山流到了村民家中,水潦彝族乡实现“户户通水”。

为了将水潦彝族乡的故事记录下来,讲述这里通上大网电以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泸州供电公司决定拍摄一部微电影,并成立主创团队。该公司员工何杰、许雯静担任编剧。微电影时长定在5分钟,故事时间跨越60年。

编剧反复探讨,决定把故事主线放在厨房,用厨房里发生的故事来推动村民找水、凿水、引水、护水等情节,用火塘、火灶、天然气灶等厨房用具的变化艺术化地展现当地60年的发展变化。主创团队计划展示3个厨房的画面:1967年,村民家堂屋内的火塘旁有一口空空的水缸;1979年,昏黄的马灯下,厨房里有位往水缸里倒水的中年妇女,一名少年大喊“大堰凿通了,凉风洞的水引出来了”;2021年,村民家厨房里,自来水龙头下有正在冲洗的黄瓜……为了找到这3个厨房,主创团队没少往水潦彝族乡跑。为了展现电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主创人员在3个厨房里分别设置了松明子、煤油灯和多种厨房电器。他们用四代人从“找水”到“护水”的一系列小故事,展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水潦彝族乡返乡创业村民增多,他们在家乡建起了能自动喷灌的果园和现代化养殖场。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当地人办起了农家乐。在电的助力下,水潦乡变成了“桃花源”。这些内容在微电影中都有呈现。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