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形成集稻谷育秧、种植、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眉山供电公司精准实施农网改造升级,为稻谷生产、加工提供优质服务,助力产业园建设稻谷产业示范区样板。 供电员工在好味稻合作社排查线路安全隐患。 供电员工检查稻谷烘干车间用电线路和设备。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里,新型水稻精准条播育秧流水线马力全开,村民们忙着将秧盘从条播机上取下,开始育秧。 太和镇共有高标准农田4.8万亩,建成了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镇居民以稻谷生产、加工为主业。眉山供电公司紧跟稻谷种植及加工用电需求,改造升级电网,助力产业快速发展。 定制电网规划 稻谷灌溉动力足 “9月种萝卜和药材,12月底到来年3月种青菜,4月正好赶上新一轮水稻春种。”4月10日,在自己承包的600亩稻田里忙碌的太和镇四维村水稻种植户陈吉说。 太和镇农业生产条件优越。2009年,太和镇政府号召农民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全省率先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以前,种地全靠人力,产量上不去。抽水浇地得排队,用电紧张时,农机根本用不了。”陈吉说。自2014年开始,眉山供电公司全面开展“一乡一品”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工作,对接太和镇农业用电需求,定制电网规划,采取“密布点、短半径”等方式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先后完成了小城镇中心村农网改造、农村电气化建设、“井井通电”等工程。截至目前,眉山供电公司累计为太和镇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55.39千米、低压线路292.39千米,新增及增容变压器124台,总容量2.92万千伏安。 “供电充足,水跟得上,粮食产量逐年增加。”陈吉说,“我们遇到用电问题,供电员工随叫随到。” 站在田埂上,陈吉算起了账。去年夏天虽然遭遇高温干旱天气,但灌溉用电有保障,他家稻田的总产量超过40万公斤,毛收入100多万元。“去年是收成最好的一年。”他说。 电力为稻谷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引擎。目前,太和镇开始发展“稻-菜”“稻-药(中药材)”等粮经作物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一地多收。 2022年,太和镇粮食总产量由2012年的2.6万吨增加到3.4万吨,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6万元。其中,水稻亩产量为680公斤,核心区水稻亩产量达700公斤,粮食亩产量居全省第一。 “一企一策” 粮食加工效率高 3月29日一大早,在太和镇金光村的四川好味稻合作社车间里,几名工人忙着将从粮库里运过来的稻谷脱壳、装袋,做好销售的准备。眉山东坡区供电公司太和镇供电所员工来到合作社,帮助检查车间用电设备和线路。 近年来,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快速发展,农业合作社纷纷建立。目前,仅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就建成了稻谷育秧、烘干、加工中心,配备了大型农机具160台(套),每天烘干稻谷1500吨,年加工精米5万余吨。 “现在用电可靠,粮库里的制冷设备、粮食输送机、风机、扒谷机等同时启动也没问题。”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说。 2016年起,眉山供电公司按照“一企一策”原则,结合各类合作社生产用电特点精准定制“用电套餐”,为企业开展能效监测及数据分析,优化用电方案,帮助节省用能成本。该公司组织“电管家”收集客户用电设备清单及个性化用电需求信息,在重要生产节点加大对供电设施的巡检力度,让企业生产用电可靠。 “供电员工经常上门服务,我们用电很放心。现在,合作社采用了大型烘干塔流水线烘干稻谷,烘干及加工效率更高,也更清洁、安全。”太和镇一心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王元威介绍。 2016年以来,眉山供电公司累计为太和镇270家农业合作社建立了跟踪服务档案,为近60家合作社制订“一企一策”用电服务套餐。 “我们还将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升级生产线。”谈及未来发展,李相德信心满满。 全链条服务 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4月9日,太和镇永丰村的高标准农田郁郁葱葱,永丰村综合服务中心雪白外墙上的“丰收里”三个字格外醒目。 “电杆不见了,农田更适合机械化播种与收割。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来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永丰家园农家乐老板李勤良笑着说。 2022年,太和镇政府发布永丰片区“天府粮仓”核心区建设专项规划,明确打造“万亩稻花香、太和永丰村”美好愿景及7类44个重点项目,“丰收里”就是其中一个重点项目。 “‘丰收里’项目是永丰村的综合服务中心。”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介绍,“丰收里”将打造成集体经济发展中心、游客集散中心、为民服务中心。 2022年10月12日,眉山供电公司“苏小帮”先锋服务队了解情况后,立即帮助李雪平通过“网上国网”APP提交了“丰收里”项目的临时用电申请,开通办电绿色通道,简化办电流程,仅用16天便为项目接通了临时电源。“苏小帮”先锋服务队还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全链条服务太和镇农旅融合发展,治理杆、线散乱等问题,美化乡村环境,目前已完成太和镇核心区9个台区4条10千伏线路的改造工作。 “电力是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支撑。今年,我们将再改造1.62万亩高标准农田,大伙儿的日子会越来越有盼头。”望向田野里的一片青绿,太和镇副镇长邵行对稻谷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