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运营水平居全国前列——四川电力交易中心压卷“十三五”

发布日期: 2021-06-02

中经网运营水平.jpg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水电生产和外送基地。四川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43亿千瓦,其中,经济可开发量居全国首位。

“十三五”期间,四川电力市场交易电量规模大幅提升,省内市场化交易电量累计达3766亿千瓦时,年均增速达到26.1%。其中,2020年省内市场化交易电量达1061.28亿千瓦时,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

今年,是四川电力交易中心成立的第五个年头。四川电力交易中心形成了以1个统一市场、3大市场政策、9类交易品种、5种交易方式、5个交易周期为核心、具有水电特色的“13955”省内市场体系,总体运营水平跃居全国前列。

工商业企业是电力部门释放改革红利的直接受益者。通过市场化交易累计降低用电成本415亿元,平均度电降价0.1102元/千瓦时,度电降价幅度居全国首位。

中经1.jpg

四川电力交易中心

创新电力交易品种 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为有效促进清洁能源消纳、扶持省内重点产业发展,四川电力交易中心衍生发展了9个交易品种,其中多个品种为全国首创。同时,也是交易品种全国最多,交易开市频次全国最高,交易方式全国最丰富,释放改革红利力度最大的电力交易中心。

“十三五”期间,四川电力市场积极支持省委省政府“5+1”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创新并综合运用了战略长协、水电消纳、电能替代等交易品种,有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一方面,以市场交易支持产业发展,创新战略长协交易品种。推动省内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增量消纳空间的重点产业与水电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采取更加灵活的水火配比和电价机制,进一步降低用电成本,有效促进了重点产业增产扩产。

例如,2020年四川电子信息、多晶硅产业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15.3%、41.31%,但用电成本却分别降低13.5%和33.3%。创新水电消纳示范交易品种。在全省弃水较为突出的甘孜、阿坝、凉山、雅安、乐山、攀枝花六大地区设立水电消纳示范区,利用价格杠杆吸引用电企业在水电消纳示范区内新建或扩建产能,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和清洁水电的就地消纳。2020年参与水电消纳示范交易的用户达93家,全年消纳规模45.67亿千瓦时,度电降价幅度约41%。

另一方面,以电力扶贫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执行留存电量政策,按年用电80亿千瓦时的规模,支持四川藏区的重点企业和民生用电。开展深度贫困县水电扶贫,以扶持深度贫困县境内141个统调统分水电企业的方式,助力省内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45个深度贫困县经济发展,“十三五”期间累计扶持电量86.74亿千瓦时。落实四川马边县专项扶贫,对3户马边县电力用户枯水期用电量降低0.1元/千瓦时进行支持,有效助力了彝族深度贫困发展,累计扶持电量4.02亿千瓦时。

全面落实“双碳”目标 深度服务“双圈”建设

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会议结合“双碳”目标,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四川电力市场结合中央要求,加强对绿色电力市场机制、新能源参与市场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为落实“双碳”目标的实现,逐步引入新能源参与交易,允许用户将参与水火配比的火电替换为新能源,实现纯清洁能源交易;创新开展电能替代、燃煤自备机组停发替代、燃煤火电机组关停替代交易,促进“以电代煤”、“以水代火”;创新开展富余电量、低谷弃水等交易,促进用户多在丰水期用电、多在低谷时段,促进富余水电消纳、减少弃水。

“十三五”期间通过市场化交易累计消纳水电2974亿千瓦时、消纳新能源90亿千瓦时,年均增速分别为21.47%和28.65%。5年来,四川电力市场消纳的清洁能源超过市场化交易总电量的80%,减少标准煤消耗1225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548万吨、减排硫化物和氮氧化物851万吨、459万吨,为“碳中和、碳排放”贡献了四川电力交易力量。

近年来,川渝两地电力市场蓬勃发展,成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极。早在20世纪初,两地就启动“二滩送重庆”交易,迈出了川渝电力交易合作的历史性一步。

川渝电力交易电量规模持续攀升,2020年达到215亿千瓦时,较2000年翻了2.9番。目前四川送重庆电量规模占四川全口径外送规模的15.76%,重庆已成为四川第4大受电省;四川送重庆电量占重庆全社会电量的比重达成18.1%,四川已成为重庆最大的送电省。

川渝两地电力交易方式不断丰富。2018年首创川渝陕三方“跨时空”水火替代交易,充分发挥了川渝陕三省资源禀赋互补优势,在更大范围内深化了互利共赢;2019年创新跨省区电量库交易等,发挥大水电季节性调蓄作用,进一步提升水电外送灵活性;2019年和2020年利用闲置的省间低压联络线,创新“毛细血管”外送,两年总共完成外送电量6.61亿千瓦时;2020年创新实施“水火打捆”外送,提高了四川水电外送的稳定性,更好地满足重庆受端需求,减少了水电弃水,有效推动了“多方共赢”。今年年初受多种因素影响,川渝地区实施电量互济,重庆支持四川12.33亿千瓦时电量,有效缓解了四川地区用电紧张局面。

当前川渝电力市场融合发展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川渝两地资源错位、优势互补,两地将在更高水平上增进理解、相互支持,更好地谋求两地电力市场持续快速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两地经济社会建设。

中经2.jpg

电力助力四川乡村振兴

积极保障电力供应 外送电规模再创新高

在2020年末及今年年初的枯水期,受疫情后国内经济复苏等因素影响,四川省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用电紧张。去年11月起,为保障省内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正常的电力供应,四川电力交易中心提前研判、积极作为。

一是扩大向西北购电规模,与西北各省达成购电协议78亿千瓦时,同比增加45.8%,实现了德宝通道空间“能用尽用”;二是扩大留川电量,积极争取大型水电机组和其他受端省份支持,增加大型机组留川电量至109.32亿千瓦时,较去年增加3亿千瓦时。三是全力实施紧急购电,充分协调各省支援四川,通过青豫、鄂渝等特高压通道紧急购电24.91亿千瓦时。

下一步,四川电力交易中心将从3个方面做好电力保障的深化工作:一是探索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用户错峰用电,二是创新需求侧资源参与市场机制,三是进一步推动建立跨省互济常态机制。

在枯水期供应偏紧的同时,四川丰水期水电富余,需要推动水电外送。四川清洁水电通过“四直八交”跨省区输电线路,逐步发展出华东、华北、华中、西北四大区外和区内重庆为主的五个外送市场,依靠“北京+四川”两级交易平台协同作用,形成了以12条外送通道、5达外送市场、2级交易平台、2种外送组合为核心的“12522”省间市场体系,有力促进了外送电规模不断创新高,外送能力、通道组合丰富程度、外送市场覆盖广度、清洁能源外送规模四个方面均居国网经营区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自1998年四川开始向外送电以来,在川电厂向受端省份输送清洁能源11549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46196万吨,分别减少二氧化碳、硫化物、氮氧化物排放115143、3211、1732万吨,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四川已经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外送电量首个超过10000亿千瓦时的省份,是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

据悉,四川电力交易中心于2020年底,分两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工作,为国网经营区内首家完成“两步走”股份制改革的省级电力交易中心。截至2021年5月27日0时,四川电力交易平台注册主体总数已达到15777家,较2016年翻了4番。今年,四川电力市场向全省经营性专变用户全面开放,并稳步放开火电、新能源企业参与到电力市场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