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传承红色基因 匠心筑梦未来

发布日期: 2021-05-19

 学习强国.jpg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 

历经风雨沧桑,几经时代变迁,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贡献着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有这样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携百年风雨一路走来,她怀揣“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的报国初心,拥有“公勤群能”的铮铮风骨,喊着“植根电力,与光明同行”的热血宣言。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与中国电力建设的发展紧密相连,勾勒出高技能电力人才培养的红色足迹,她就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学习1.jpg

倚电而立,觉醒红色年代 

岁月丰盈,百年的薪火相传,铸就了学校先贤们热血豪情,书写了一部充满激情的红色创业奋斗史。 

时间回到二十世纪初,四川在连年战乱后,国防工业、基础工业陆续兴设,西蜀作为复兴国家根据地,工业学校与实用技术人才紧缺。为了国家电力工业发展,1917年,四川大学教授冉献璞在重庆大溪沟筹建了“川东联合县立甲种工业学校”(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前身)。 

学校在嘉陵江畔扬帆起航,开启了追寻光明、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此后,在为党和国家培育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先遣队”中,多了一面“川字旗”。 

建校初期的三十年,由于军阀割据、连年战祸,四川社会经济日益衰落,学校筹款困难、发展举步维艰。但在这所只有四间平房的工业学校里,对真理和进步的热血追求从未停止。 

1936年,“重庆市学生救国联合会高工校支部”秘密成立。1937年底,学联成员达全校学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暴风歌咏队”“八一三剧团”等学生组织在校内外广泛开展募捐演出和抗日救亡宣传,影响力达到川东各地。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学联支部组织学生奔赴延安,学校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红色堡垒”。 

1938年3月,按上级党组织指示,在学校建立了中共高工校党支部。追求真理与进步的师生,革命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1938至1940年期间,37名师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黄蜀澄老师和程德仁等6名学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党的组织建设和革命事业英勇献身。他们用生命点亮了救亡图存的革命之光,孕育了技术救国的燎原星火。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大力改革招生与教学制度,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和实验设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学校步入了办学宗旨明确、管理有序、严谨治学的发展轨道。

学习2.jpg

随电共进,织写铿锵华章

春风化雨,百年的奋斗不息,奏响了电力教育的光明之歌,描绘了一幅植根电力与光明同行的历史画卷。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以丰富的水力资源著称的四川,全国第一条流域综合性开发——长寿龙溪河梯级开发圆满完成、全国重点工程狮子滩水电站顺利竣工,水电装机容量已增至7.11万千瓦。与此同时,省内没有一所水电专业学校,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1956年,电力工业部和高等教育部从当时迫切需要出发,决定将学校迁址成都,并更名为“成都电力发电学校”。 

面对迁址重任,全校党员干部身先示范,为节约搬迁费用,师生利用暑假将桌、凳等运送到火车站。1957年9月14日,开学典礼在成都举行,标志着首批搬迁任务完成。 

作为西南地区第一所水电专业学校,学校扎根地方,积极探索,先后增设了“水力工程建筑”“水能动力装置的安装与运行”两个专业和电类专业,自主勘测并建成了省内首个上网发电的实习工厂——青峰岭教学电厂,逐步形成了水电站建设和运行最需要的水工、机械、电气方面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配套体系。师生参与设计施工的涪陵大溪河水电站、洪雅高庙电站和吴河电站相继落成,为四川水电事业发展树立了阶段性的里程碑。 

在电力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时代背景下,2001年,学校锐意进取,积极申报,升格成为了四川首批高职院校之一,改名“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学院与四川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合并,并于2013年规范名称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前职后电力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得学校办学实力和发展后劲大大增强,大家秉承“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继续砥砺前行。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追寻光明的脚步永不停息。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大力支持下,几代学人矢志不渝致力于电力技术知识传播,将“工匠精神”贯穿电力教育培训全过程,为社会和行业培养了数万名优秀电力人才。学校荣获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成为全国电力高职教育第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并先后获评全国电力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职工培训教育示范点、中国最具成长性企业大学、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为电力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学习3.jpg

与电同辉,匠心筑梦未来

励精图治,百年的潜心树人,见证了春华秋实的闪光印记,开启了电力工匠培育新篇章。 

近年来,在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第一大彝族聚居区的四川,随着川藏联网工程、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等电网工程的推进,缺电、无电的历史得以改写,但边远地区用工难、人才缺等问题也相伴而生。 

2010年,作为全川唯一一所电力类高职院校,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人才援藏”计划部署,在省内涉藏州县开始开展“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点安置”的免费职业教育,首届招生50人,毕业后“反哺”到当地县公司就业。自2015年开始,在西藏那曲、阿里、昌都地区招收学生,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系统艰苦边远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电力人才培养方案。2019年开始面向四川省深度贫困县招生。 

为了培养本土化、懂技术、留得住的电力后备人才,学校建立起与省内36家县公司“双主体育人”、专职教师与省公司内训师“双导师教学”、学生和准员工“双身份成长”、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双认证准入”的产教融合模式。除了专业学习,还与成都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温江新华家园党史教育基地、建川博物馆聚落等基地合作,通过“三会一课”“青马工程”“业余党校”“第二课堂”和“6S”行为规范等多种方式,让“三定生”们学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业务技能精良、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高素质电力技能人才。 

植根电力育人才、教育扶贫保民生。2021年,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已累计帮助1444名学子圆梦,766名毕业生奔赴“三区三州”供电公司的工作岗位,逐步成为电力生产一线骨干,塑造了“一人成才、全家脱贫、全域小康”的电力教育扶贫“四川样板”。 

百年峥嵘岁月,百年风雨兼程。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将立足当下,与企业同发展、与时代同进步,继续谱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国电力工匠培养新篇章。 

(图片由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