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用为民服务“初心”点亮脱贫致富“信心”

发布日期: 2021-02-26

title

title

凉山州喜德县阿吼村第一书记王小兵带领村民们开展土鸡养殖劳动竞赛。蒋志明摄

  初春的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生机勃勃。站在观景台远眺,一排排彝家新寨矗立在山间,水泥公路蜿蜒到村民家门口,新居四周的微田园里,农作物正冒出嫩绿的枝芽;村幼教点,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唱着欢快的儿歌;产业基地,村民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查看百合、贝母的生长情况,学习新的种植技术。

  阿吼村位于凉山州中北部,是一个地处海拔2500米至3200米的彝族聚居村。全村946人中,曾有309人属建档立卡贫困户,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村”。随着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阿吼村成为国网四川电力定点帮扶村,国网四川凉山喜德县供电公司员工王小兵受组织选派,前往阿吼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5年来,王小兵团结带领村民们修公路、建新房、兴产业、改陋习、树新风,整村于2017年实现脱贫退出,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15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0739元,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由于村民们居住分散,驻村之初,为尽早了解阿吼村的实际情况,王小兵每天起早贪黑、翻山越岭进行上门走访,仔细摸排阿吼村贫困家庭成员构成、住房安全情况、收入来源分布等,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了阿吼村脱贫致富面临的困境,为扶贫工作的精准展开取得了第一手详尽的资料。

  结合贫困户实际,王小兵和村两委成员总结提出了“334”帮扶模式,即“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帮扶思路,“支部共建、文明共创、产业共进”的帮扶举措,“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的帮扶机制,为阿吼村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贫困户巴久克三兄弟父母早逝,劳动能力差。了解到情况后,王小兵积极与镇政府及民政部门联系,为三兄弟办理了低保兜底,全家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76岁的曲木产哈莫是一位独居老人,王小兵了解情况后,经常前去看望,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捐款,给老人修房,得知老人腰疼,王小兵及时买了药,并送去牛奶和棉被,在老人心中,早已把王小兵当作亲人。

  “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是阿吼村的未来。我们不仅要扶贫,更要扶智扶志。”为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王小兵以开展“四好家庭”创建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光亮宝宝”评比和“电力知识微宣微讲”“文明习惯小课堂”“送知识影片书籍”等活动,并在阿吼村组织开展了“厕所革命”,将村委会公厕、村民家用厕所全部由旱厕改为水厕。同时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治理活动,探索推广文明积分制,并在村内设置“文明新风奖”和“文民新风流动红旗”,促使阿吼村村风民俗、群众的精神风貌明显好转。

  2017年,为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村两委经过商议决定成立丽火农业公司和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川贝母”“百合”等中药材,但是部分村民对此不理解。

  “阿吼村祖祖辈辈都是种洋芋(土豆),咋个种中药材?能种得活?”村民曲木阿各莫说。对此,王小兵与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讲解,当他第七次来到曲木阿各莫家时,她被王小兵的诚意感动了,答应流转土地种中药材。

  历经几轮春耕夏锄,如今的阿吼村产业园发展欣欣向荣。眼下雨水节气已过,年前撒下的川贝母种子破土而出,试种的高山大叶茶吐露新芽,成片的百合孕育着希望,到处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