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网规模位居全国省级电网前列的省份,四川500千伏及以上电网共有线路16300多千米,其中6000多千米位于甘、阿、凉等少数民族地区,平均海拔2400米,最高海拔近5000米,群峰叠嶂、沟壑纵横。在崇山峻岭间,有一群开展“带电作业”的工人长年奔波于此,他们与青山铁塔为伴,守护着一条条能源大动脉。 这群人中,有位特别的年轻人,质朴的圆脸、腼腆的笑容、中等身材、气质沉稳。10年的光阴,他从一个满脸稚气的少年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他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超高压、特高压带电作业操作技术及装备研发。他,就是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的邱中华。 11 月 24 日,邱中华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图为邱中华正在进行带电作业。 2010年7月,朝气蓬勃的他来到国网四川电力检修公司,开始从事带电作业。“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业,需要在高压线路不停电的状态下,在高空处理缺陷、开展作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威胁生命。”邱中华说道。四川电网与华东、西北等电网相联,是能源输送的重要通道,电力不能中断,只有通过带电作业来消除故障隐患,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大学期间,邱中华一直期待着有一天能身穿银色屏蔽服,在蓝天白云下大显身手,征服“高压电”。入职后,他抓住每一个机会学本领、练技术,很快成为班组骨干力量。多年来,他带领团队,风雨兼程,挑战高空、高压、高温,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2015年5月初,邱中华和同事接到一项任务,在±800千伏锦苏线(四川段)首次开展特高压线路10个点位盐密取样。他连夜组织技术人员开展现场查勘、危险点分析,并负责技术方案的编写会审。有专家问:“±800千伏特高压带电作业,以前大家都没搞过,你们有没有信心?” “当然有,只要做好电场防护,那还不是跟500千伏一样嘛!”邱中华回答道,而他的信心正是源自对特高压带电作业技术的深入研究。 “报告负责人,准备进入等电位!”5月的川南地区已经酷热难耐,邱中华和2名作业人员顶着37℃的高温攀上50多米高的导线。特殊材料做成的屏蔽服丝毫不透气,作业过程中,他们持续要忍受高达50多摄氏度的“桑拿浴”近5个小时,直到工作结束。 随后的时间里,他带领带电作业班的10多名同事辗转千里,奔波四川宜宾、云南昭通等地,与时间、天气赛跑。8天后,作业团队圆满完成锦苏线盐密取样任务,实现了四川省特高压带电作业“零”的突破。 图为邱中华和同事正在进行带电作业。 2017年1月,邱中华接到消除±800千伏锦苏线68号塔引流线夹螺栓松动缺陷的任务。该塔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郊区大箐梁子,地处大风口。塔上风力常年都在5级。带电作业人员面临海拔高、电压等级高、覆冰严重、有效作业时间短等诸多困难。 “再难也要上!不能影响春节供电!”邱中华和10余名同事驱车赶赴大箐梁子。他们在距离导线0.6米的地方用电位转移棒接触导线,奔涌的高压电流瞬间擦身而过,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此刻他们身上所带电压80万伏,是家用电压的3600多倍。半个小时的紧张作业后,邱中华拧紧了最后一颗松动的螺栓,成功排除了隐患。 截至2020年10月底,邱中华带领的团队累计开展超高压、特高压带电作业1100余次,减少停电时间累计2600余小时,相当于减少直接经济损失约7亿元。 为了延续“要想少流汗,就要多动脑”的带电作业传统,邱中华还成立了技术攻关团队,掀起全员创新的热潮。看到进行特高压绝缘子更换时,作业人员摘取工器具及绝缘子十分费力。邱中华和同事们反复研究论证,不久之后,新型的荷载转移装置成功问世,大大降低了特高压检修人员的劳动强度;看到传统的液压丝杠存在漏油的问题,他们想到,利用滑轮组省力的原理制造出新型的承力系统,提高了安全工作质效。 短短数年,邱中华团队获得实用新型技术国家专利48项,编制发布企业技术标准15项,解决技术难题20余项,填补电力行业技术空白3项。他参与的科技项目“高海拔地区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实用化关键技术研究”,被评审专家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我热爱带电作业,我要用毕生的精力把它做好、做大、做强!”铮铮话语饱含着邱中华守护电网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