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四川电力派驻凉山州塘泥湾村第一书记张大海开始辅导学生们申请生源地贫困助学贷款。在他的帮助下,今年该村有15名学生考上大学。5年来,他先后辅导了76名孩子走出大山,踏入高校。同时,他还带头种植花椒,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 图为今年该村被录取的部分大学生在村委会前合影 塘泥湾村地处云贵高原,是西部少数民族贫困村。2015年,全村贫困建卡户99户436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当地村民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和传统农业为主。 “教育是改变贫困现状的途径之一。”张大海表示,他经常给孩子们讲述知识的重要性,分享同龄人在“象牙塔”的多彩生活,以此激励他们考大学。多年来,他记录了村里每位考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并联系对口帮扶高校,与学校老师、驻村帮扶团队一起,提高他们的成绩。 高考后“手把手”辅导考生填报志愿。“每次为孩子们填志愿,我都会做大量功课。”张大海说,他通过分析《招生考试报》,对比学校专业,测算录取概率,最大化利用考生成绩,填报最适合的学校。目前,已有76名孩子先后走出村庄,就读于新疆农业大学、四川工商学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 此外,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还招收“三定生”,为贫困学生安排就业。他们就读该校既能免去3年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还可得到额外的生活补助。毕业考核合格后,进入国家电网定向单位就业。 张大海与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合影 “要想孩子们安心学习,还必须想法提高家庭经济收入,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这是张大海的又一策略。此后,该村新建起水窖335口,新增储水11000余方,灌溉土地1400余亩,解决了全村生活生产用水。同时,国家电网投资360万元,对村里电网进行升级改造,保障了村民用电需要。 在各方面基础条件具备后,张大海与团队决定种植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木。他一边想法筹集购买花椒苗的费用,一边说服村民进行种植,还带他们参观花椒产业大村,了解种植方法及收益情况。2016年,该村新增花椒园2000亩。2019年,当地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相比2014年,实现增长239%。今年,这里的花椒树覆盖已超8000亩,苹果树超1000亩。 条件后,张大海与村两委反复商议,咨询农业专家,最终制定了以种植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木发展方向。为此,张大海和团队积极争取资金,新建水窖335口,新增储水11000余方,解决1400余亩土地的生产灌溉,争取20口钢化水窖,解决全村生活用水问题,同时,他争取项目,促成塘泥湾村6组的通组公路修建。国家电网公司投资360万元,对村里电网进行了彻底的升级改造,保障村内生活和产业发展用电需求;在推广花椒种植的时候,张大海遇到了难题。苗子贵、技术难、村民不愿尝试……一个个“硬骨头”摆在他面前。但是1988年出生的张大海有股子不服输的冲劲。 张大海首先找到了七队的村民杨永发。这位低保贫困户有60多亩地,年年种玉米,收入却极不理想。2016年,第一次听张大海谈种花椒时,杨永发就表示反对。但张大海没有放弃,他想办法筹集购买花椒苗需要的费用,带老杨去参观花椒产业大村,听农技专家讲解种植方法以及利润,给老杨算经济账……张大海告诉老杨,“我可以保证技术全力支撑,还可以包销。不管我在哪里,你的花椒都尽最大努力给你卖。”老杨抽了一支烟,想了许久后说道:“好,开干!”在杨永发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纷纷种上了花椒。2016年,塘泥湾村新增花椒树2000亩。2019年,塘泥湾村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与2014年同比实现增长239%,贫困户实现了稳定持续增收。2020年,塘泥湾的花椒树覆盖已超8000亩,苹果树超1000亩。 春耕夏耘,时节如流。张大海的脚步,遍布30多平方公里的塘泥湾村。村民反映的需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写满了好几本笔记本。张大海说他喜欢九月,因为九月是开学季,也是丰收季的开始。这个曾经从盐源走出去,用知识改变了命运的大学生,如今又回到盐源,在塘泥湾村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孩子们的人生梦,点亮乡亲们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