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幅员辽阔,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补齐短板,不断完善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康巴大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跨越七十年辉煌瞰甘孜 雨后的川西高原云雾缭绕,在得荣县古学乡左贡村的汉麻种植基地,村支书洛绒根呷和村民们正忙着在地里除草,洛绒告诉我们,村里能搞汉麻种植,全靠有了太阳能提灌站。 甘孜州得荣县古学乡左贡村党支部书记洛绒根呷说:“以前全部是干地,靠天吃饭,雨水少的话粮食长也长不出来,太阳能提灌(建好),水灌到地里,以前没有想到,做梦都没梦到。” 在得荣,像左贡村这样的高海拔缺水村庄还有不少。得荣境内有金沙江、定曲河等“一江四河”,但是为什么“靠水不能吃水”?原来,得荣县属于金沙江干旱河谷区,全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再加上当地山高谷深,老百姓形容“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望”。为了破解"靠水不能吃水"的困境,从2015年开始,得荣县谋划推进太阳能提灌站建设工程,左贡村的提灌站点就是其中之一。 甘孜州得荣县水利局局长罗绒益西说:“共有1341张光伏板,光伏板吸收光能,通过逆变控制器转化成电能,再通过2.1公里的输水管道线,把谷底的水引到3000米海拔左右的左贡村。” 记者邓绍希:左贡村就有三个这样的大型蓄水池,通过光伏太阳能设施,将定曲河谷底的河水提到海拔2800米的高山上,打开蓄水池的这个阀门,水就通过这个管道输送到山下的村里面。 左贡村太阳能提灌站正式投入使用,不仅从根本上直接解决了村里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难题,在政府的支持下,村里还发展起了新产业——汉麻。 甘孜州得荣县古学乡党委书记扎西邓珠说:“(采用)农户+基地+公司(方式),整个这个贫困村后续还是有保障,年年都有增收。” 作为四川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得荣县现在已经建成20座太阳能光伏提灌站,全县新增灌面8000余亩,改善灌面7600亩,为当地产业发展、脱贫奔康打实了根基。除了水利设施的大力兴建,高海拔、偏远牧区的缺点问题,也曾经是摆在甘孜经济发展、人民致富奔康面前的拦路石。建州70年来,随着大型水电开发建设的推进,”送电到乡“、”农网改造“等重大工程的实施,甘孜州实现了所有乡镇国网全覆盖。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理塘县下坝片区,自从用上了国家电网的”稳定电”,村民妹妹觉得,生活品质有了明显提升。 甘孜州理塘县下坝片区村民妹妹说:“以前电压很不好,长期停电,现在电视也带得动,洗衣机、打茶机都带得动。” 过去负责下坝片区供电的是周边的小水电站,电压不稳也时常停电,稍不注意就会烧坏电器。2018年,“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电网攻坚战打响,总投资7000多万元的理塘-下坝35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线路长70多千米,80%以上线路穿越了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海拔区域。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今年6月,理塘-下坝35千伏线路和10千伏线路、下坝35千伏变电站同时投入运营,直接受益的下坝也成为理塘县最后一个并入国家电网的片区。 国家电网理塘县工作人员宋小三说:“实现了理塘县(国网)主网全覆盖,让7万余人民用上了国网电。” 栉风沐雨七十年,康巴大地换新颜。建州70年来,甘孜州加速补齐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全州累计投入20余亿元改善农村饮水安全,解决了20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建成乡城玛依河、泸定顺河堰等12个水利工程及渠系配套工程;完成“新甘石”“川藏联网”等重大电网工程建设,实现了全州“一张网”;全州行政村全部接入光纤宽带,18个县城和所有行政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康巴大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