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肩扛大责 绵阳电力以担当有为助力脱贫攻坚

发布日期: 2020-06-18

 

 

  title

4年、3.2亿,助力绵阳实现贫困村电网改造全覆盖——

  “我公司供区内共有贫困村312个,4万余户贫困户、11万余名贫困人口,其中,公司定点帮扶或参与定点帮扶10个村,包括三个贫困村和七个非贫困村,结对帮扶200余户贫困户。”日前,国网绵阳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该公司定点帮扶的三个贫困村已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结对帮扶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落实绵阳市和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脱贫攻坚”工作统一部署,2015年11月17日,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全面启动“电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全力实施“电力助推扶贫攻坚”十大行动。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国网绵阳供电公司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脱贫攻坚项目的用电需求,助力绵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电力力量。

  电网改造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将贫困地区电网建设作为服务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紧紧围绕电网规划、农网升级改造,提升贫困地区供电保障能力。2015年以来,绵阳电网累计投资3.2亿元,架设10千伏线路近300公里,安装配变900余台,新建或改造低压线路2500余公里,贫困村电网改造实现全覆盖,供电网架结构持续完善,供电能力和质量大幅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用上了放心电。

  值得一提的是,在扶贫重点地区北川羌族自治县,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加大电网建设力度,逐步完善供电网络、优化供电能力,累计投资近亿元,对辖区93个贫困村实施农网改造,惠及贫困户19000余户,特别是北川县开坪乡凤阳村和禹里镇三坪村的电网改造成效显著,农村户均配电容量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极大地满足了贫困地区群众需求,电力扶贫工作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肯定。该公司实施的“送电到羌寨”行动,主动接收北川极为偏远的5个半羌族乡镇小水电供区,使该区域告别了供电设施陈旧、线路长、可靠率低、安全隐患大的历史,让远离县城的北川群众共享电力新生活。

  同时,国网绵阳供电公司还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和贫困地区产业项目发展,先后为371个小城镇(中心村)实施电网改造升级,为47个自然村通上了动力电。为了提升农业灌溉效率,该公司还大力实施“机井通电”工程,共完成机井(提灌站)298眼,受益农田达到2.3万亩。

  产业扶贫强支撑

  “我不仅有土地流转的分红,还可以在村里打打工,种果树、药材,每天70元,一个月有2000多元。”家住绵阳盐亭县西陵镇星星村1社的黄朝茂高兴地说道。

  盐亭县西陵镇星星村,位于盐亭县边远的东南地区,距离县城42公里,与射洪、西充、蓬溪三地接壤,是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对口帮扶贫困村。据了解,近年来,星星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因病致贫的情况较为严重,加之土壤贫瘠、闲置,几乎无农作物出产,贫困现象与日俱增。

  针对此种情况,国网绵阳供电公司以“公司+贫困户+村委”的合作模式对当地进行产业扶贫,在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的技术支持下,经过对土质的化验和分析,提出了适应土壤环境生长的红椿种植方案,并积极动员村民入股参与。通过三年来的培育,第一批红椿实现丰收,首产盈利4万余元。

  为了更好地利用闲置土地,经过技术查勘和科学分析,对当地一条废弃的山沟进行蓄水,形成天然鱼塘开展水产养殖。同时,国网绵阳供电公司还与村委会一道,共同考察学习水产养殖经验,成立“盐亭县星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微信推广等多种方式打开销售渠道。

  截至目前,星星村的红椿种植和水产养殖已成规模,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的推广模式,持续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今年以来,该公司与农业科技公司继续为星星村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该村发展包含柑橘、药材种植的观光农业,为星星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主播带货助增收

  “我们蜜蜂采的蜜就是来自周围自然生长的花朵……”近日,在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镇酒厂村村民周小波家中,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员工、酒厂村“第一书记”罗小刚当起“主播”,正在通过微信朋友圈视频带货的方式,推介原生态无添加的土蜂蜜。

  据了解,在群山环抱、生态良好的北川,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对口扶贫的村社因地制宜,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出产高山蔬菜、药材和土鸡、土猪。为确保贫困户脱贫后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公司采取以驻村第一书记代言产品销售的方式,形成“321+”产业帮扶模式,即帮助贫困户销售生猪30头、土鸡200只、鸡蛋1000斤,并帮助销售蜂蜜、大豆、中草药材等经济类作物。

  为了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难题,公司主动帮助贫困户建立供应链,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据统计,预计每年可为贫困户增收15余万元,人均增收近500元。为了消除山区交通不便给销售带来的制约,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出谋划策,帮助贫困户开设个人淘宝账户,通过网络进行农副产品销售,为产品销售打通新渠道,销售业绩不断上涨。

  同时,驻村第一书记还深入村社,挨家挨户地宣传和推动贫困地区“两改两建”,并先后完成近百户危房改造和200余户厨房、厕所的改建工作,贫困地区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切实改善。驻村第一书记还联合属地供电所,为当地老百姓开通电力服务绿色通道,优先解决贫困户的照明和生产用电需求,得到广大群众连连称赞。(刘一琅 张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