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国网四川电力举办“消费扶贫”年货节。曹志刚摄 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为彝绣代言。高懿摄 在彝家女工匠的培训会上,绣娘们在服装上绣出富有彝族特色的图案。李红燕摄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些跑山猪运动量大,吃的都是天然食物,而且猪放养更健康,肉质也更好……”6月11日上午,一场直播带货活动正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温泉乡大窝凼村举行。该村村主任李友福正自信地为“金窝凼”品牌直播,不到30分钟,300多斤的跑山猪便成功脱销。 这已经不是李友福第一次直播了,“金窝凼”这一农产品品牌,创立于2019年下半年。随着品牌创立,各种直播带货、年货节活动蓬勃发展,村里的跑山鸡、土鸡蛋、有机蜂蜜等农副产品渐渐走出了大山。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一直以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充分发挥消费扶贫的杠杆效应,因地制宜创新探索,通过形式多样的消费扶贫模式让贫困村的特色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帮助贫困群众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资金优势,促进贫困人口稳步增收。 驻村书记跨界直播卖货,大窝凼村的好货出了村 大窝凼村位于攀枝花市温泉乡西南方,处于省界的边缘,与云南省宁蒗县接壤,是温泉乡最边远的彝族村,平均海拔2000至3200米。大窝凼村村民以种植土豆、萝卜、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养殖猪、牛、鸡、羊等牲畜为生,可由于地界偏远,产品很难销出去。 2015年,大窝凼村成为四川攀枝花供电公司定点扶贫村。经过3年努力,2018年大窝凼村脱贫摘帽,全村29户137名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而脱贫之后如何带领村民奔小康,又成了攀枝花供电公司驻大窝凼村第一书记王芳耀日思夜想的问题。 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王芳耀积极发挥帮扶单位资源优势,2019年下半年在大窝凼村正式建立农产品品牌——“金窝凼”。同时,攀枝花供电公司也免费为该品牌提供销售平台,并利用企业官方微信公众号积极推广“金窝凼”产品。 王芳耀很快确定了以“合作社+农户+入股分红+农民参与发展”的方式,计划成立金窝凼绿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宽盈利渠道。针对产品种类单一的问题,他主动联系攀枝花市盐边县北部各村,将当地特色农产品桑葚酒、鸡枞菌等产品也纳入了“金窝凼”品牌,并协助村民确定产品定位、包装方式、销售渠道等。 从等订单到创订单,把卖场搬上网络……王芳耀打起了直播带货的主意。“现在我们都得跟上潮流,不仅仅要开设微店,我们还直播卖货,第一次开播成绩就很不错呢。”王芳耀说。当时村民王日古家种了100棵桃树,由于渠道不畅,桃子一直熟在枝头。直播第一天就销售了500多斤桃子,创收1500多元。 第一次直播,王芳耀打了个头阵。“我吆喝卖桃子,是想摸出条直播卖货的道道儿来,帮咱们大窝凼村的好货卖出好价钱。村民们都信任我,我得赶紧摸出条路子,好让他们跟着学。”王芳耀说。 直播卖货的同时,王芳耀还积极联系帮扶单位、友商合作,开展线下展销。2019年12月5日,攀枝花供电公司开展以购代捐展销活动,60只跑山鸡、100斤蜂蜜、500个土鸡蛋,一抢而空,直接创收2万多元。 不仅如此,连一直在外打工的大学生李素德也放弃了月薪1万元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入股加入金窝凼绿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他说,外面再美也不是自己的家,现在乡村振兴的脚步近了,他要回来一起干。 线上线下帮卖货,扶贫产品销向全国 “‘慧农帮’平台上又来订单了,我这边先马上接单。”6月2日,西昌丽火现代农业公司工作人员接到订单后,立即着手准备发货。这批订单来自安徽的3家企业,共向四川阿吼村采购了近7.6万元的百合干片。 阿吼村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内的小山村,地处海拔2500至3000米的高寒山区,为彝族聚居村。2016年,四川凉山供电公司对口帮扶阿吼村,带领村民在撂荒地上探索种植百合、川贝母、雪桃、青刺果,并发展绵羊、土鸡、跑山猪等产业项目。如今,阿吼村的撂荒地被打造成279亩国家电网扶贫示范产业园。 因交通不便,阿吼村的好货销量一般。要想将老百姓的产品销售出去,搭建平台是关键。供电公司帮扶干部杨永生走村入户,了解村民实际情况,与他们一起共同研究产品销路方案。2016年9月,凉山供电公司结合实际情况,成立了西昌丽火现代农业公司,杨永生成了负责人。 公司成立了,产品有了,如何销售出去?杨永生多次外出考察,学习扶贫经验,最终确定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的产业发展模式。西昌丽火现代农业公司打造“丽火助农”品牌,入驻“慧农帮”“爱如电”等电商平台。此外,“阿吼村农特产品交易会”“年货促销”等线下活动也同时进行。2018年12月,凉山供电公司举行了“第一届阿吼村农特产品交易会”,第一天的销售额就有12.5万元。截至目前,这项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三届。 多元化的销售渠道,让阿吼村的土特产品成了“抢手货”,保障了扶贫产品稳定销售、村民持续增收。 产品销路好,质量得更有保证。杨永生找到同是扶贫干部的阿吼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小兵,两人共同构思如何让千里之外的客户也能随时查看农特产品生产、管理全过程。 如今,国网扶贫产业基地智慧农业可视化系统已正式上线,买家可远程查看产品生产过程,阿吼村的农特产品可在线上销售。 “产品质量好,销路也打开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乡村振兴起来了,下一步我还想将交易会开到更远的地方去。”杨永生信心满满地说。 彝族文化“绣”出新产业 “今天主要给大家分享彝绣,这是帅哥戴的领带,这是美女戴的围巾。帅哥戴了帅帅的!美女戴了美美哒!山水彝乡、秀美马边,欢迎大家到马边来支持彝绣!”在今年全国的两会上,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走进四川发布特别策划的“我为老乡带款货”栏目,为自己的家乡代言,为脱贫攻坚产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带货。 “背着娃绣着花,在家就能挣钱花”彝族女子擅长刺绣,她们飞针走线,绣出五彩斑斓的绣品,这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而今更成为脱贫致富的法宝。 出生在马边高卓营乡的乔进双梅从小“绣资”出众,18岁就享誉马边。让彝绣走出深山,让彝族妇女通过彝绣脱贫致富,是乔进双梅的梦想。 2015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在小凉山打响,在家人的鼓励和当地妇联的支持下,乔进双梅带着5个好姐妹凑了2.5万元,成立了马边县第一家刺绣合作社花间刺绣。合作社在保留彝绣风格特色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再创新,推出的产品样式新颖,花纹简洁多样,颜色也更加丰富。 四川乐山供电公司主动找到乔进双梅,并加入这一扶贫事业中来。随着合作社的壮大,乐山供电公司主动建议做好品牌活动推广和网上电商销售,激励绣娘干劲,拓宽彝绣销售渠道。 2018~2019年,花间刺绣合作社与乐山供电公司连续两年联合举办“彝家女工匠·绣美小凉山”彝绣劳动竞赛。绣娘们穿着亲手绣制的盛装走上秀台,观众的掌声让姐妹们更加自信,更加美丽,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彝绣。 随着“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的完善,马边刺绣娘子军迅速壮大,目前已吸引会员168人专业从事民族手工刺绣工艺品研发、制作及销售,并带动全县5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居家就业,年人均创收达8000元以上。2019年7月,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土特产品走进电商平台,农家菜肴上了食堂餐桌,新鲜瓜果不再担心销路,特色手工艺制品形成新的产业……国网四川电力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消除了障碍,多元化销售模式帮助贫困地区特色产品打开了销路,打通了致富路。(文学 方昱 王军 余文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