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欲上鹧鸪雪满山。这里是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援建的“三区两州”阿坝夹壁至马塘110千伏线路(简称“夹马线”)工程所在地。四月以来,连降十余日大雪,位于鹧鸪山顶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N112号铁塔点位,已被越积越厚的大雪冰封,找不到一丝“踪迹”。 4月26日,在抢通鹧鸪山冰雪路“天险”后,建设者卧冰踏雪在雪山之巅寻找海拔4300米的N112基坑。 现场施工负责人刘屹特写-有点冻人。 4月26日,在抢通鹧鸪山冰雪路“天险”后,建设者卧冰踏雪在雪山之巅寻找海拔4300米的N112基坑。 2020年4月26日,天气终于放晴,施工建设者齐心协力连战七日之后,海拔4300米的鹧鸪山垭口,通往垭口厚达3-5米“冰雪天堑”已被挖挖机全部清除,运输道路畅通无阻。 4月26日,在抢通鹧鸪山冰雪路“天险”后,建设者卧冰踏雪在雪山之巅寻找海拔4300米的N112基坑7。 备上氧气瓶。 为争分夺秒高效攻坚“夹马线”,锁定6.20投运目标,加快推进工程整体进度,在成都供电公司“三区两州”项目部组织下,施工单位蜀电电力建设分公司、监理单位四川东祥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成都分公司一行6人,身着打渔服,备上氧气瓶,携带干粮和预防高反药物,从鹧鸪山垭口出发,在雪地上“摸、爬、滚、滑”,以各种姿势,穿过齐腰身的积雪,在刺眼的雪地上艰难跋涉约3小时后,最终寻找到基础C坑并除雪。 4月26日,在抢通鹧鸪山冰雪路“天险”后,建设者卧冰踏雪在雪山之巅寻找海拔4300米的N112基坑8。 蜀电集团电建分公司施工现场负责人刘屹介绍:“成功定位这基海拔最高点的点位后,下一步将进行更为艰巨的基础开挖和护壁养护,坚决不耽误‘夹马线’整体工期的顺利推进。” 相关链接:鏖战雪山巅攻坚“夹马线”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虽然生在四川但第一次感受这雪峰峭立,沟壑奔流,高树翳天,峻岩积雪,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来感叹实在贴切不过了。初到鹧鸪山工地,这里没有一寸平地,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建设者只能将工棚搭建在60度以上的斜坡上、树林中、雪山上。 绿色的“雪地楼阁”,远远看去,就像一个个现代“鸟窝”,或者说更像《韩非子》、《庄子》描写的上古母系氏族社会“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昼拾橡栗,暮栖木上”的“有巢氏”。要不是亲身经历,还真不敢相信到了二十一世纪,电力铁军在“三区两州”深度扶贫的历史使命下,要过一回远古的野人生活。真有点“落照茫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的意境。 夹壁马塘线路全长46.5公里,平均海拔3200多米,最高海拔4300米。典型深切斜坡坡麓地带塔基位置70%位于60-70度陡坡上。 马塘村旁就是汹涌咆哮的梭磨河(即大渡河源头)。NB1号及N140号铁塔调运机械设备和物资材料进场,必须进过严重滑坡路段便道才能到达工地,是全线道路环境相对恶劣的路段。为确保安全,根据现场情况,行政经理刘屹、项目经理罗振瀛、总工缪璐骏因地制宜,向公司提出“修建桥梁”的建议,并针对N112-N114号塔基由于积雪覆盖过深,制定了机械铲雪开路等方案很快得到公司、业主批准并落实执行,做到了遇山开山遇河搭桥的施工壮举! 事实证明,方案保证了安全,而且得到到底政府及村民的大力拥护,做到了扶贫工程路过留香。 2019年8月的一天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山体滑坡。但钢铁的桥梁及混泥土结构避免了道路的冲毁,争取了时间也节约了机械的投入。 塔基基础98%为掏挖是基础且多位于陡峭的坡地,同时又处于地质复杂的高原地区,埋深6-12米,且岩石占85%,极易坑体跨塌。而且所需材料只能通过骡马及部分林业批准的索道运输,施工难度极大。为确保安全,江敏行政副经理、杨彪安全员制定了“先护壁后深挖”的施工方案,并采用“20PVC管伸入护壁进料口”和“碳烤岩石”等针对性方法有效地节约了原材料,他们还特别针对N98-N102林区马帮运输道路特别泥泞提出了沙袋铺路的方案,加快了施工进度,实现了安全与技术贯通。与此同时,他们还制定了严密的质量目标和技术交底制度,把各类指标分解细化到施工队、班组和个人,形成每个岗位、工序都有标准;尤其是严格实行“每日班前会安全技术交底制度”,为确保工程安全、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陈红梅 川报观察记者 李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