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穿越木里原始森林,探访四川“三区两州”深贫地区电网建设

发布日期: 2020-04-08

 

title

title

title

  在拥有广袤森林的四川木里,备受关注的“三区两州”深贫地区电网建设工程之一的凉山木里固增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经进入了全力冲刺阶段。

  这项助力脱贫攻坚,提高深贫地区供电质量的电力“天路”,是如何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原无人区、原始森林中进行建设的?又是如何协调好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4月2日,封面新闻记者在电力建设者的带领下,深入木里原始森林,探访这项历史性的工程建设。

  穿越无人区

  在原始森林上空搭建“天路”

title

  4月2日,记者抵达了凉山州木里县的固增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现场,这里地处四川西南边缘,有着成片的原始林区。要想再这里建设输电工程,要面对的是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以及穿越无人区、原始森林的建设挑战。

  国网凉山供电公司业主项目部现场负责人何雨峰说,这项输电工程是为木里全县的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架设第二条“电力之腿”,将新建铁塔238基,新建线路93.5公里,新建110千伏变电站一座,总体投资1.8468亿元,“建成投产后,将极大改善当地的电网结构,推动木里县脱贫攻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当天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2名电力建设人员带着工具,爬上了30玉米新建成不久的电力铁塔,在电缆上攀爬前行,像极了高空走钢丝。“久的时候在上面一待就是4、5个小时。”从事这项目工作5年的王宗圳说,他这段时间都在原始森林的上空架线,“从高处看就像搭建了一条穿越广袤森林的天路。”

  建设艰难

  凿开岩石建塔基靠骡马完成运输

title

  这项工程的建设难度到底有多大?当天,记者实地探访了这里的运输和建设一角。参与援建的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建设者肖德军说,他们负责的是该工程的35千伏线路配套工程建设,“建设场地的海拔在3000米左右,尤其是冬季,施工区域的冰雪厚度达到10多厘米,建设者还要面对山高路陡、高寒缺氧等挑战。”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沿着一条坡度达70度左右,临时开采在岩壁上的小道,攀爬到10余米高一处较为平坦的地方,一名建设人员正抱着空压钻机在岩石上开挖基坑。“一天只能挖40厘米左右,仅这一个基坑就可能耗时20天。”肖德军说,他们面对的大部分区域都是这种岩石。

  除此之外,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甚至无人区,建设材料和生活物资又是如何运输的呢?“为了保护林区生态环境,我们再次用上了骡马运输。”他说,上世纪80、90年代电力建设者就与骡马运输结缘了,现在的运输方式有很多,但这次在这里主要还是采用骡马和索道结合的方式,“道路崎岖甚至没有路,只有骡子能提供可靠的运输保障,同时用上索道运输,可以更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见证变化

  助力无电村到脱贫村发展

title

  “电网建设不仅给当地带去了可靠电,也给村子带来了希望。”距离固增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不远的黄泥巴村,让曾到此参与电网扶贫的一名电力工作者感触颇深,6年前这里是还没有通电的贫困村,2日下午当他再次来到村子,这里不仅用上了更可靠的供电,村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村里修了新路,房舍干净,牲畜满栏。”他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他曾照顾的家庭长子当了消防员,另外两个孩子已经上了高中……

  据了解,“三区两州”农村地区深度贫困县和贫困乡村占比高,是脱贫攻坚硬仗中的硬仗,而电网是改善深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

  木里固增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四川“三区两州”深贫地区电网建设复工现场的缩影。据了解,国网四川电力建设管理的“三区两州”深贫地区35千伏及以上电网工程共计87项。截至目前,已竣工投产76项,剩余分布在甘孜、阿坝、凉山三地的11个工程正在全力攻坚,合计投资约8.16亿元。(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