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云雾山镇梧桐村发展香菇产业已有20年。2015~2018年,该村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在朝天区214个行政村排名第一。广元供电公司紧跟梧桐村香菇产业发展需求改造升级农网,提供用电服务。 发展香菇产业 用电有保证 3月15日一大早,梧桐村10多名村民来到赵家坝有机食用菌产业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粉碎青冈木、搅拌培养料、套装食用菌、蒸煮消毒袋料…… “最近20多天我们都是做青冈木粉碎套袋工作。大家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抓紧开展春耕生产。因为疫情,前段时间香菇价格有点回落,好在晒干、冷冻后可延长保存时间。”梧桐村党支部书记杨学忠说。 “杨书记,我们过来看看还有没有啥用电问题。”羊木供电所员工张文凯说。张文凯和同事李开林长期负责梧桐村的用电服务。3月15日10时,两人来到产业园排查用电安全隐患。香菇生产期间,他们每月两次上门服务早已成为惯例。 张文凯和李开林拔掉抽水泵插头,一米一米排查连接抽水水泵的电线。40米的电线,他们发现了3处绝缘层破损。“杨书记,平时一定要安排专人检查线路。咱们本来就是从河坝里面抽水,如果手湿不小心碰到裸露的电线,要出大事。”张文凯边说边用随身携带的绝缘胶布将裸露的铜芯线缠得严严实实,随后又检查了空气开关能否正常断开。 梧桐村有185户674人,2019年种植香菇45万袋,年产鲜菇76.5万公斤,收入126.5万元。 张正林是香菇种植大户,自己出资建了冻库、烘干房供村民使用,而他只收电费成本。 提起羊木供电所的服务,张正林竖起大拇指:“去年11月,山里刮大风,线路跳了闸,我们这一片都停了电。当时有6户村民的60多背篓香菇正在烘干。如果停电时间长,香菇不能迅速出水就会烂掉,村民得损失3万多元。供电所的人连夜查找故障,3个多小时就来电了。” “如果没有这些供电所的师傅认真负责,梧桐村的香菇产业发展不到今天这个规模。”张正林说。 农网改造添动力 种植方式升级 “我们这‘地无二尺平,种啥都不行’,过去是朝天区最穷的村。”杨学忠在梧桐村当了26年的支部书记,见证了梧桐村的发展。 2000年,村民开始尝试在山林里种香菇,把青冈树就地锯断、钻孔、点菌种,等着香菇自然生长。大量出菇的时候,因为村民没有烘干设备,鲜菇成筐烂掉。当时一户村民种植2000棒香菇,一年下来纯收入还不到2000元。 为了助力梧桐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2010年羊木供电所在该村新架设10千伏线路2.1千米、低压线路4.6千米,新增5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 “电好了,我们就用青冈木桩种植香菇改成袋料种植。青冈木粉碎磨粉、装袋、杀菌、打孔点种、钻孔增氧、注水加湿、保鲜、烘干都离不开电。”杨学忠介绍。一包袋料能够产鲜菇1.5公斤,烘干后得干菇200克,按平均一户村民种植1万袋算,一年下来纯收入不低于9万元。 随着香菇种植技术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香菇种植的行列。2013年,全村90%的村民成为香菇种植户。集中烘菇时,村里的电又不够用了。2014年,广元供电公司改造升级了该村3个组的供电线路。 “现在梧桐村6个组,最大负荷约300千瓦,有7台变压器总容量410千伏安,能够满足香菇生产的用电需求。”张文凯说。 电网补强 农业观光园生意兴 2013年,梧桐村香菇生产规模达150万袋。富起来的村民发现,这样的发展速度会影响生态环境,也面临销售难题。 “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路是必然选择。”杨学忠说。村里把香菇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同时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打造集种植、旅游、民宿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 “夏天来避暑的人很多。游客带孩子在香菇棚里采摘、照相,走的时候还会买香菇袋料回去自己发。”村民刘梅说。刘梅是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带头人,开起了农家乐,烧的香菇系列菜小有名气。 为了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2018年广元供电公司投资290万元改造升级梧桐村电网,新增变压器3台,新增变电容量300千伏安,新架10千伏线路11千米、低压线路21千米。村里各类产业和村民生活用电更有保证了。 “以前集中用电时段偶尔还会有低电压,用电饭煲做饭慢,灯忽明忽暗。现在这些情况都没有了,也不怎么停电。”刘梅说。 杨学忠对村里的发展充满信心:“今年疫情的影响只是暂时的,有国家的好政策,我们村民靠着香菇肯定能致富增收,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电力充足农业发展才有动力。 ——云雾山镇副镇长杨梁唯 可靠的供电服务让香菇种植加工没有后顾之忧,感谢基层电网员工的付出。 ——梧桐村村委会主任张钊 用电有保证,我们种植香菇省时省力,农闲时还能外出务工,挣更多的钱。 ——梧桐村村民杨富春 (张超 蒋孟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