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报》:那些色彩 让青春绽放

发布日期: 2018-05-04

 

title

国网四川电力青年员工成长纪实  

青创团队项目攻关。  王彬 摄  

青年员工素质提升训练。  黄峥 摄  

四川攀枝花供电公司驻大窝凼村第一书记廖宗毅与村民交流。  方昱 摄

  青春是多彩的,如同蔚蓝,纯净高远;如同新绿,生机勃勃;如同鲜红,热情似火……

  奋斗、创新、责任是多彩青春最美丽的底色。新时代的国网四川电力青年,不忘初心,一路前行。他们,用色彩描绘青春,用色彩让青春绽放。

  高原蓝——青春的奋斗

  蓝色,明亮纯净,仿佛就是星辰大海,仿佛能灵敏地嗅到青春的气息。这一抹蓝,恰似在青年的身份上盖下的一枚印章,奋斗的青春迎风飞扬。

  “忘断层梯瑞石悬,思连绝顶叹云天。”这几乎是到过川藏联网工程电力人共同的感受。

  “冬季的巴塘,风很大,吹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生疼生疼,连项目部男生的脸上都裂开了口子……今天,我又看到队友们跑到高高的山梁上举着手机找信号,我知道,他们想家了……”写下这篇日记的是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员工、巴塘变电站里唯一的女生——蒋洁。她所在的这座变电站挺立在海拔3300米的象鼻山上,是变电站施工史上施工水源到站最难和进站公路最长的变电站。驻守这里的青年员工和蒋洁一样,有梦想、有激情,他们团结在一起,战斗、成长,锻造了一支坚韧的“牦牛团队”。

  蒋洁说,海拔越高,天空的湛蓝越纯洁,这也意味着空气越稀薄。但她爱这蓝色,这里有她的青春,有她奋斗的舞台。

  为了给这些野外作业的青年员工一个真正的家,国网四川电力团委办起了“工地夜校”,为他们搭建成长和交流的平台。

  “那是大山里最令人期待的活动,我们聚集在一起,那里有知识、有故事、有许多我们在城里难以学到的东西。”蒋洁的眼里闪烁着光,像极了高原夜空明亮的星。

  青年的身影远不止在艰苦的变电站,青年的力量更汇聚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今年年初,四川水电外送重要通道500千伏九石线遇险,四川电力送变电、四川电力检修公司青年突击队员迎风冒雪奔赴故障现场,经过连日抢修,500千伏九石一线抢险工作全面告捷。茫茫雪地里,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矫健的身影在挥洒青春的汗水。他们为芦山地震灾区的孩子们送去温暖;他们用臂膀在川北洪灾中搭起生命的绿舟;他们在茂县泥石流救援现场点亮第一盏灯;他们为九寨沟地震中的藏族同胞送去光与热。

  生命绿——青春的创造

  萌动的新绿,充满期待,不管不顾地破土而出,生长,突破,成熟,奔腾出一段壮丽的诗篇。

  “高考时那种紧张感好像又回来了,这培训完全就是在快速充电。”4月12日,四川眉山供电公司公布了“兰芽计划”第一阶段选拔情况,80名青年员工从192人中脱颖而出,激动地互相诉说着培训感受。

  “山下兰芽短浸溪”,以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一词中“兰芽”命名的青年素质提升计划在眉山供电公司掀起热潮,一缕缕兰芽,不断抽出新芽,一片新绿。

  这是一项重点针对近5年新入职员工的成长计划,通过“磁场、舞台、摇篮”浸透员工成长过程,分三个阶段开展集中培训、课题研究、劳动竞赛等,根据青年员工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跟踪培养,同时对选拔出的青年员工按照专业分成8个研究小组开展课题研究。

  青年员工的成长成才一直是国网四川电力团委关注的重点,团委积极试点青工委员会、青工导师制度,在青年员工婚恋、住房、文化娱乐、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服务3万多名青年员工成长。关爱的和风吹拂,青年员工正在用蓬勃的生长回馈团委的关注,释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创新的过程是漫长的,我的青春就在这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室中。”4月的一天,记者在成都供电公司检修工区实验室见到了电气试验班班长董青迅。作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温控仪的全自动检定项目(机器人)的主研发人,创新和发明填满了他的青春记忆。

  12个人,300座变电站,5年时间,为了小小“机器人”的诞生,他们超负荷工作,带着泪水与欢笑,攻破一个又一个的设计难题。最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温控仪的全自动检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家使用新型专利。

  令人欣喜的是,他们只是国网四川电力的一个小分支,像他们一样的年轻创新团队还有许多。

  对这些团队而言,国网四川电力团委更像是创新“孵化器”,不遗余力地推广创新成果,构建开放共享、协同高效、共创共赢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高标、高效创建国网青年创新创业成都孵化中心,创立“青创联盟”“创客空间”等聚合组织,培育了大量青年创新人才,42个青年创新项目获得了省部级奖项,营造了良好的青年创新创效氛围。

  爱心红——青春的责任

  红色,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有融化整个世界的热情,那么灿烂明亮,那么生机勃勃。

  四川盐边县大窝凼村,这里距离成都860公里;这里道路不通,通往村里的200公里山路,汽车颠来簸去的都要走6个小时;社与社、户与户之间被大山阻隔,有时为了抄近路,只得往山崖上爬。

  在这偏远的村里却住着一个“城里人”,他是攀枝花供电公司驻大窝凼村第一书记——廖宗毅,让他甘心留在山里抛洒汗水、燃烧青春的是孩子们期盼的眼神和那句稚嫩的话语“我们一定要走出大山”。

  为了开拓眼界,廖宗毅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先进村的发展模式;为了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他拉下脸面四处找赞助,修缮公路、打造水窖;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书,他每学期奖励考试排在前列的孩子。

  经过四年的努力,大窝凼村的发展日新月异。3.5公里的进村公路修缮完成;433万元的电网投资让大窝凼村银线飞架、电网升级;四口100立方小水窖也建成使用了。

  道路通了,心靠近了。现在,大窝凼村也成了攀枝花供电公司青年员工学习、体验、交流生活的“根据地”。“三线阳光”青年志愿服务队定期来村里开展志愿活动,在为村民们送去温暖的同时,也让青年员工在这里感受生活的不易,用爱心、真心和耐心服务乡里。

  在凉山州喜德县阿吼村,青春的热情也同样在激荡。

  “老乡,请先登记名字,你的四只阉鸡共计19斤,按照阉鸡一斤33元共计627元,请清点确认……”在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村委会的阉鸡收购现场,四川凉山供电公司的青年志愿者们正忙着给阉鸡称重装箱,村民们边排队边交流养鸡经验。

  阿吼村这个位于海拔3000米的彝族聚居村,是国网四川电力对口帮扶的深度贫困村。“共产党给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打好打赢!”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四川凉山地区群众,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这样说。

  “扶贫攻坚,青年当先。”国网四川电力团委发挥共青团和青年优势,结合全省“四大片区”“五大扶贫工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行动计划,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点燃激情。通过两年来的帮扶,阿吼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1500元增长到2017年5503元,去年11月已顺利通过凉山州的脱贫验收,而扶贫工作还在继续。

  家住资阳的向建忠,是雁江区丹山镇黑沙湾村的村民,更是资阳供电公司“红细胞”志愿服务联盟的帮扶对象。20多年前的一场意外,让向建忠失去双手,人生跌到了谷底。“红细胞”志愿服务联盟为向建忠量身定制,进行了“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帮扶,他开始慢慢走出心理阴影,摆脱困境。

  国网四川电力各级团组织以“红细胞”“金熊猫”“小桔灯”“壹加壹”等20余个青年志愿者品牌为依托,围绕服务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爱心公益等重点领域,放飞青春梦想,汇聚磅礴青春力量。(向莉莉 牟雯雯 方昱)

  (黄梅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链接